见证荒漠变绿洲!“弘扬塞罕坝精神·绿色发展河北行”采访活动落幕-ku娱乐

见证荒漠变绿洲!“弘扬塞罕坝精神·绿色发展河北行”采访活动落幕
2022/08/14 16:36:00 编辑:赵峥琳 点击量:12888

浙江之声814日讯(记者赵峥琳)8811中央驻冀主要媒体及重庆、浙江等8省市近30家媒体,展开“弘扬塞罕坝精神·绿色发展河北行”主题采访活动深入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等地采访调研,见证塞罕坝荒漠变绿洲的绿色奇迹。

(采访团参观塞罕坝机械林场展览馆

曾经,塞罕坝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如今,这里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百万亩人工林海,成为守卫京津冀的重要生态屏障。跨越60年,塞罕坝的务林人奋斗不息,成就了绿色梦想,创造了人间奇迹。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展览馆,采访团重温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们走过的峥嵘岁月。

 

刘军、王娟夫妇

在月亮山望海楼,刘军、王娟夫妇每天对望海楼周围近20公里范围内的森林进行定时瞭望,每15分钟记录一次瞭望情况,在重点时期夜间还要每1小时向林场防火指挥部通报一次林区火情。24年来,他们战胜孤寂艰难的生活环境,时刻守卫着塞罕坝的安全。

以塞罕坝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命名的尚海纪念林里,竖着他一米多高的雕像,深情地注视着这片516亩的落叶松林。六十年前的塞罕坝,还是一片荒原,荒凉贫瘠、漫天黄沙、自然环境恶劣,面对塞罕坝的艰苦生活,王尚海带着满腔热血带领创业者、林场工人与恶劣的环境抗争,在荒土地上植树造林,面对着树苗成活率不高,费功夫又浪费成本的种种问题,他从没放弃,背水一战,最终造林成功。

 

塞罕坝七星湖景区)

王尚海在塞罕坝上干了13年,在他任职期间,林场完成造林54万亩,将当年的荒原改造成了一片绿色的林海。今年,塞罕坝迎来建场60周年,年轻一代接过接力棒,全面开展“二次创业”。预计到2030年,林场有林地面积将达到12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6%

 

(采访团参观哈里哈村史馆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哈里哈村采访团先后参观了哈里哈村史馆、造型松培育基地、肉牛养殖农牧企业枝条修剪、树冠再造,松树苗木区里,通过园艺师巧手修剪,一棵棵普通的松树摇身一变为“迎客松”“不老松”等景观树。“以前,长歪的松树只能卖几十元,通过修剪再培育几年,低端树成了景观树,能卖上千元。精品树甚至能卖到上万元一棵。”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委书记刘洋说,当地打造“木兰松”品牌,提高单株苗木市场价格和竞争力,加快推动苗木产业由园林绿化向卖园艺服务、卖绿色生活方式转变。目前,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有可用于造型的油松苗木面积2.045万亩、61.35万株,造型后5年内产值可达到3.68亿元。

 

在双滦区大贵口村,村第一书记郝天娇向采访团介绍了村子乡村振兴的基本情况。大贵口村将以偏桥子镇莲花山景区为核心,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错季蔬菜及草莓、葡萄、大樱桃等高附加值农产品种植,同步发展休闲采摘、观光体验、农业研学等产业,为乡村振兴夯实产业基础。

 

《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演出)

承德市双滦区元宝山下,古街古巷,黛瓦金墙,霓虹潋滟。719复演以来,中国首部大型皇家实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场场爆满。作为中国首部以皇家文化为主题的实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背依独具特色的丹霞地貌景观及周围的山脉走势,由500多名演艺人员借助高科技灯光特效,真山真水,真人真马再现木兰秋狝、修建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巡视江南、收复国土等壮观场景。观众置身其中,瞬间“穿越”到康熙年间,深度体验演出独有的震撼与恢弘。据介绍,《鼎盛王朝·康熙大典》自2011年公演以来荣获多项国家级荣誉,已成为承德市夜游经济一张亮丽的名片。

 

(山楂小镇)

山楂是承德特产。位于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的河北怡达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打造了以山楂为主题,集旅游、观光、科普、体验、康养、研学、培训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山楂小镇。小镇里有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劳动教育基地,有“山楂博物馆”和“三线记忆馆”,今年已吸引游客上万人次游客。怡达集团还先后在兴隆、隆化、围场、丰宁等贫困县,建立山楂种植基地9.2万亩,与185家合作社签约,直接带动农户5.14万户,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分享
ku娱乐的友情链接: | | |
 浙江之声频道ku娱乐的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ku娱乐 copyright 2011
浙江新蓝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提供ku娱乐的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