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虞翼丞报道) 近日,浙江农林大学“外来入侵生物普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完成了浙江大部分地区的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此次普查覆盖浙江省9个市、23个区(县、市)、266个镇(乡、街道)。
外来入侵生物普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摸清全省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发生面积、危害程度等情况,以此构建外来入侵物种信息数据库,分析外来入侵物种对全省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影响,研判我省外来物种入侵扩散趋势,为科学防控外来物种入侵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团队由2位科技特派员谢永坚和王吉锐以及18位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共同组成。队员们精确分工,高效作业,依靠专业的植保理论知识,走进农村,走下农田。通过资料收集、位置踏查、样地设置、图像拍摄等步骤收集各地相关入侵信息。同学们将抽象化的农类理论知识转变为具象化的实习实践,提升了实际动手能力,拓宽了外来植物辨识视野。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沟通交流,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治疗技术带给农户。虽然皮肤变得黝黑,但是技能变得更加专业。
本次实践依托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平台——农技推广app实时上传入侵物种信息、物种分布盖度和地理位置信息,让调查研究实现了可视化、实时化、透明化。这不仅便捷了后期数据的归纳整理,还是智慧农业、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一次尝试。
据队员们调查,浙江大部分的外来入侵植物是空心莲子草、小蓬草和斑地锦。烟粉虱和美洲斑潜蝇则作为主要的外来入侵病虫危害田间作物,使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农作物产量降低。同时队员们在村庄的沟渠、河流发现了大量福寿螺、克氏原螯虾和食蚊鱼。作为外来入侵水生动物,对当地本土水生生态系统也会造成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