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之声8月4日讯(通讯员:陈佳妮、陈雅琦)“老姚,我找了些新衣服,基本没怎么穿过,可以给星星(化名)一起寄去。”8月3日一早,德清县公安局钟管派出所里,年轻民警递给姚培龙一大袋女孩子的衣服。老姚感激地拍拍对方肩膀,拿起衣服和买好的学习用品,前往快递点,写下了寄送地址——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左鸠戛彝族苗族乡,星星收。
其实,早在2年前,老姚就和这户人家有了善缘。可资助对方的事情,直到不久前的一次出差,才被大家所知晓——
那是今年的7月5日,57岁的老姚,又领命去贵州六盘水抓人。在到达当地后,老姚点开了地图,搜索了一个特别拗口的地名:左鸠戛彝族苗族乡。同事觉得奇怪,问他找这个地方干嘛?嫌疑人又不在那!
憨厚的老姚,原本不想说,架不住大家问,他挠挠头,“我想去看看结对子的小姑娘,现在过的好不好……”这一问,才知道平时不太声响的老姚,竟默默做了件大好事儿。
招工路上的“意外”
2020年3月,受疫情影响,德清很多企业出现了“用工荒”“招工难”等困难,为解企业所需,急企业所急,德清县紧急成立10个“地地合作”引才专班,分赴贵州、河南、安徽、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招工。57岁的姚培龙,作为社区民警,也毅然加入了专班。
谁也不曾想到,这条1900公里的招工之路,竟开出了一朵爱心和温暖的花朵。
2月27日,老姚一行人抵达贵州省毕节市后,就马不停蹄地开工了。他们在纳雍县架起“专列”后,便跟随当地村干部,前往山区走访和招工。
那是老姚第一次前往左鸠戛彝族苗族乡,从纳雍县开车到达乡里,足足花了近3个小时,盘山路并不好走,有些甚至是原始的泥沙路,一座座木制小屋错落在山间,大多未形成村落。
左鸠戛彝族苗族乡是位女乡长,姓卢,热情接待了他们。走访在山间,老姚看到了一座有些破旧的木头屋子,随口问道,“这样的房子,还住人吗?”这一问,却让卢乡长一愣,她的回答,也让老姚愣住——
“这户人家有一家六口人,母亲长期卧病在床,父亲身患残疾,星星年仅10岁,当时正在上二年级,还有一个5岁的妹妹,加上爷爷奶奶,一家六口人,全靠60多岁的爷爷干农活维持生计。”
当时,这户人家关着门,老姚心里有个念头,是不是要帮助一下?可他始终不知该怎么开口,一行人便继续着招工的行程。
这一夜 他辗转难眠
当天晚上,当回到纳雍县的宾馆后,老姚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想到那户可怜的人家,又想到10岁的小女孩,每天徒步7、8公里去求学,老姚越想越不是滋味,“这孩子,比我家孙女儿还大不了多少呢……”
“卢乡长,如果方便的话,我想资助一下星星上学。”斟酌再三,当天夜里,老姚给乡长发去微信,没想到对方很快回了过来,“如果您能赞助,我们感激不尽!”
2天之后,卢乡长将孩子家里的情况,发给了老姚。得知星星家里没有电话,老姚向乡长要来了学校詹老师的微信,和这户人家建立起了联系。
2020年3月13日,姚培龙回到德清,第一件事,就是去银行往星星爷爷的账户里,汇去了300元钱。此后每个月的这天,星星爷爷的账户里,就会准时到账这笔资助费,直到如今,从未间断。
此外,老姚还在夏日送短袖,在寒冬捐棉袄,在开学季捐学习用品,寒来暑往,资助一直在进行,爱心也一直在传递。
三不五时,老姚就会给詹老师发去微信,问问星星学习好不好,有没有困难需要解决。虽然从未见过面,可每次看到老师发过来的照片里,小姑娘干干净净的笑容,老姚就觉得心里温暖的不行。
虽未见面 情已至深
说来也有点“怪”,老姚虽然和星星结了对子,可他从来没有和这户人家见面过。只有一次,卢乡长突然给老姚打来电话,老姚以为出了什么事儿,赶紧接起来,却懵了,对方讲的话他一句也听不懂。
“他们讲的方言,我也听不懂,我说普通话,他们也听不懂。卢乡长给我翻译,说是老人一定要跟我说声谢谢,我说不用客气,能让孩子把书读下去,就很好。”老姚说,原本7月那次出差,他想着如果来得及,就去看看星星,可后来任务紧迫,他还是没能见上小姑娘一面。
前不久,詹老师和老姚发微信,提到说,星星现在还在义务教育阶段,如果后面要读高中,学费可能就有点多。“2年后,我也退休了,但是资助星星的事情,不会断。”老姚说,在家人的支持下,他也制定了长期的资助计划。
“我相信小爱心也能汇聚大能量,可能我的一点点帮助,到接受者那里就是满满的爱和温暖。在这条路上我还走得不够远,但我会长期坚持下去。”姚培龙说,如果有机会,他还是想去一趟左鸠戛彝族苗族乡,看一看星星,鼓励她好好把书念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