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刘云报道)“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西湖大学被频频问起,每个人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7月16日,2022年“西湖春读会”暨第二届西湖大学图书馆捐赠基金活动日在西湖大学云谷校区举行,图书馆基金捐赠人及其亲朋好友、西湖大学师生和公众一起参加了活动。
在活动致辞中,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是这样回答“读书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抛开所有功利性的目的不谈,读书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可以为人类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施一公看来,“读书是人类通往科学的必由之路,科学的能量和燃料来自于想象,如果人类不曾对自然进行想象,科学就不可能诞生。”
今年,在招收了1273位博士生的基础上,西湖大学首次启动本科创新班的招生,60位本科新生即将入学。为了给这些年轻学子创造更好的条件,带领他们大胆地去想象、勇敢地去创新,西湖大学做了很多准备,其中就包含一所大学的心脏所在——图书馆。
位于云谷校区的西湖大学图书馆正在建设中,未来它将是一个真正开放的、兼容学习与交流的场所。
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及时获取学术信息,保持世界前沿的研究视角,对科研工作至关重要。为了给西湖大学师生提供一流的图书馆信息资源保障,西湖教育基金会在去年发起了西湖大学图书馆捐赠基金,设置50个捐赠席位,计划募集1.5亿元定向支持电子期刊数据库建设,迄今已得到28位西湖家人的支持。
在活动仪式上,西湖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刘旻昊介绍了西湖大学图书馆捐赠基金在2021年的使用情况。2021年,西湖大学购买了33个全文数据库和6个二次文献数据库,其中37个是外文数据库,覆盖了学校生命科学、理学、工学全学科领域。
刘旻昊说:“如果说,今天西湖大学的科研成果和我们培养的拔尖人才值得一点掌声,那掌声也属于支持图书馆捐赠基金的每一位。”
活动现场,施一公和刘旻昊共同为图书馆捐赠基金的捐赠人颁发了专属捐赠证书。
作为西湖大学的举办方和筹资主体,西湖教育基金会设立的西湖大学图书馆捐赠基金将长期开放。未来的西湖大学图书馆内,将会有一面永久纪念西湖大学图书馆基金捐赠人的捐赠墙,以铭记他们对这所大学的付出与期待。
在图书馆捐赠基金活动日活动仪式之后,“西湖春读会”如约而至。西湖大学材料科学讲席教授黄嘉兴,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人气作者、混知创始人“混子哥”陈磊,著名文化学者、西湖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陈越光,分别以科学家、科幻作者、科普作者、文化学者的角度,分享了他们的读书故事。
随后进行的“晚间沙龙:悦读西湖”上,西湖大学师生自发成立了“以书为友,以书会友”的读书爱好者社团——“西湖读书社”,由三位西湖大学博士生和大家分享他们的读书和科研经历,以他们的视角来讲述图书馆电子期刊资源在科研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图书馆电子期刊
是科研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
博尔赫斯曾经说过,“如果这世界真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在人类文明史中,图书馆自诞生以来就延续着传承知识、启迪思想的精神内核。
几千年来,图书馆的“馆藏”形态一再变化。3000年前,是中亚地区的泥板图书、我国中原地区的片片甲骨;后来,造纸术与印刷术传遍世界,纸质书籍成了文明最广泛的载体;如今,信息时代又一次革新“馆藏”,电子期刊以及各类数据库成为日常必备的工具。
在学术信息爆炸式增长的今天,全球大约有三万多种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每年新增论文数百万篇。其中,电子科学期刊内容丰富、数量大、时效性强,是科学研究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及时报道的最佳信息载体。
尤其在基础研究领域,电子期刊信息资源占据了极大比重,决定了研究者获取科研最新进展的质量与速度。及时获取学术信息,保持世界前沿的研究视角,对科研工作至关重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湖教育基金会在去年发起了西湖大学图书馆捐赠基金,以留本基金的形式定向支持西湖大学图书馆电子期刊数据库的建设。
西湖大学图书馆,是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和基础科研的必要条件。西湖大学将以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为建设目标,着力打造一个特色鲜明、管理科学、功能齐全的国际化文献信息交流中心。
未来,海量电子科学期刊将在这里汇聚成为一座信息宝库,为西湖师生提供优渥的资源土壤,助力西湖大学科研工作结出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