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之声7月14日讯(通讯员钱佳雨 摄影邹一琳)抚平宣纸,拿起毛笔,在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梦湖街的一间画室内,湖州菱湖紫砚书画院院长、南浔区施酒故里昌硕文化研究会会长丁玉林气闲神定地用毛笔描画着荷叶的最后一丝轮廓,百余条形态各异的鱼儿跃然纸面,百花、百虫、菱角等与之相映成趣……历时半年多,一幅长达十米多的精美工笔画《荷花群鱼图》终于完成。
自幼喜爱书画的丁玉林,作品多以江南水乡的鱼、桑蚕、菱湖传统文化的生活元素为题材、体现家乡的风土人情。《蚕娘》《紫豆》《二角红菱》等水乡作品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而这幅汇聚了菱湖特色的《荷花群鱼图》,画面中共有百余条不同种类的鱼簇拥着,细看,每条鱼的形态都有所不同,无论大小,鱼鳞都被刻画得形象逼真。
哪怕学画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但丁玉林从未放弃过绘画这件事。他还时常外出观看生活中的各种细节,琢磨着精进画技。“这幅画用了半年多时间,边画边想,总是希望将最好的呈现出来。”丁玉林说。至于为什么会画起百鱼图,他表示并不是偶然。“小的时候,养蚕养鱼的人家特别多,我从小耳濡目染,对这些十分熟悉。现在的孩子见到这些的机会少了,我就想把它们画到纸上让更多的人能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作为中国“淡水渔都”的菱湖镇,鱼桑文化源远流长,菱湖人的勤劳质朴,也源于水乡热土的哺育,传承着历久不衰的菱湖文化。受此影响,丁玉林画画过程中总是以当地特色为灵感进行创作,除了刚完成的百鱼图,他还有百虾图、菱角图、采菱图、喂蚕图等极具菱湖特色的作品。这些作品曾在各大展览会上展出,一张张画纸将菱湖文化生动形象的保留下来,也为当地特色的鱼文化推广做出了极大贡献。
“丁老师每周都会去老年大学教工笔画,做事很认真,只要有人提问,他总是十分热心。”菱湖镇老年大学工笔画班的班长告诉记者。在丁玉林书桌边的柜子里,获奖证书、奖杯、奖牌有一大堆。但是说起画画,他总是抱着谦虚的心态,认为是菱湖的文化成就了如今的他,丁玉林表示,“艺术就是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的过程,我从菱湖文化中汲取的力量,最终也将回馈给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