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今天下午在杭州举行。会上颁发了2021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杨卫院士、施一公院士荣获“浙江科技大奖”,299项重磅成果获奖,三大科创高地成果丰硕,在获奖成果所有完成人中,8成以上是70后、80后科技工作者,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取得突破。
盘点所有获奖成果,一半以上属于“互联网 ”“生命健康”“新材料”这三大科创高地领域。其中,“生命健康”领域有65项,占总数的五分之一,包括7项科技抗疫成果。
由杭州医学院吕建新教授领衔完成的“新型冠状病毒快速检测与智能筛查的研究及其应用”获得了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省人民医院输血科副主任王震说,在新冠疫情初期,团队第一时间启动研究工作,与参与单位浙江东方基因、温州中心医院等团队展开快速检测技术和试剂研发,临床试验与病毒赛跑,在全球率先研发出新冠病毒核酸快检试剂和抗体检测试剂,成为目前全球应用量最大的新冠病毒抗原、抗体检测试剂之一。王震说:“我们传染病检测试剂研发还推向深入,密切跟踪世界上的新冠和其它病毒突变株,建立突变数据库。对新冠的点突变能快速地检测,时间进一步地缩短。我们致力于发现更多新的生物标记物,传染病能够精准第一时间识别。”
在浙江科创版图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作为创新策源地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三成获奖成果、七成一等奖成果都诞生在这片创新的热土上;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取得突破,省实验室主导的获奖成果有6项,之江实验室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西湖、湖畔、良渚三家省实验室分别获得一等奖1项。
凭借“超大规模高性能云计算网络系统及应用”这项成果,由阿里巴巴达摩院牵头建设的湖畔实验室(阿里云)捧回了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成果第一完成人、阿里云云网络产品线负责人祝顺民说,从“双十一”每一笔交易的顺利达成到北京冬奥会超高清、低延时全球转播,都离不开强大的云网络支撑。团队经过12年的持续攻坚,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推动我国云网络技术从无到有建立起来,并跻身世界前列:“我们的口号其实就是‘让网络更简单’,通过打造技术领先、极致体验的智能云网络,加速万物上云,连接数字世界。今天整个中国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一直在加速,我们要持续地加速技术的演进,让数字化转型的成本更低,易用性、便捷性更好,为数字化转型做出我们的贡献。”
大到万物互联,小到一餐一饭,背后都藏着科技工作者长年累月的奋斗。
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省农科院研究员张小明带领团队通过20年的协作攻关,育成“浙粳99”“浙粳96”两大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已累计推广种植260多万亩、增收稻谷2亿多斤。他说:“这个品种主要是产量高、抗病性强、抗倒伏能力强。对于农民来讲,遇到像台风这样的灾害性天气,产量的损失比较少,而且可以少用一些农药,节省一些成本,农药残留也会少一点,更安全一点。产量越高收成越好,稻米口感也更好一些。”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青年科学家成长为我省科研主力军。在获奖成果所有完成人中,80%以上是70后、80后科技工作者。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成果“微型高效增强现实近眼显示技术及应用”的第一完成人、中国计量大学教授王乐是一名80后。她带领杭州科汀光学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浙江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发的智能穿戴眼镜显示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这项技术是未来战略必争的关键技术。我们建立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实现了阵列光波导ar光学引擎稳定批量生产。目前,已经在智能制造、智慧安保、医疗健康等领域得到了应用。”
2021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最高奖“浙江科技大奖”颁给了浙江大学教授杨卫和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这两位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说,省十五次党代会指出,要突出“创新制胜,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形成制胜未来新优势”,令他备受鼓舞,倍增信心。施一公说:“下一步,我定当一如既往地立足科研本职,带领团队在阿尔兹海默症发病原因、治疗机制上进一步突破。同时,带领西湖大学,打造全球范围内的顶尖人才新高地、青年人才蓄水池和尖端科技的孵化器,为浙江“两个先行”服务,为国家科技改革探路。让更多的世界级成果出自于中国的实验室,让更多的世界级科学家出自于中国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