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之声7月11日讯(通讯员丁方英)湖州德清茭白,形较短而圆胖,外观洁白光滑,肉质鲜嫩, 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杭嘉湖地区人们的喜爱。近年来,德清县“洼娃”茭白产业农合联,给茭农提供统一的农资供应、技术指导、产品管理、保鲜存储、运输营销等服务,逐渐把德清茭白销往全国各地。
能人引领,产业共富。姚军华是德清县阿华茭白专业合作社社长,他自2006年起开始种植茭白,2013年茭白种植品种全面更新、设施栽培(地膜)在湖州全面推广,亩产效益提高20%以上。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成了远近闻名的“茭白大王”。赚了钱的姚军华眼界也愈来愈开阔,他认为一个人的富裕不是富裕,大家都赚钱才是真正的富裕,于是他鼓励乡亲一起种植,先后成立阿华茭白专业合作社、茭白产业农合联,按照“产业农合联 专业合作社 农户”的模式,团结农户,抱团发展。他一手抓生产,严格要求会员“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化”;一手抓营销,打品牌,树口碑,相继在上海、广州、长沙、重庆等大中城市打开销路。在他的带领下德清县茭白种植从最初的几亩地,发展到现如今的3000多亩,产值上亿。茭白核心种植户发展到30多户,全县茭白营销额排进了全国前三甲。
全国布局,扶贫致富。在多地多个部门的支持下,姚军华带领茭白产业农合联积极参与山海协作、东西部扶贫、对口支援行动。2017年,农合联在四川凉山租用2亩试验田,通过规范用肥用药、科学管理和新技术应用,最终实现亩产增加1500公斤左右,茭白质量显著提高。有了这几亩试验田,当地茭农也看到了茭白增收的希望。为了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德清县农业农村局、县供销社、茭白产业农合联联合浙江省科院专家组成技术专家组,对当地400余户茭农进行指导。几年下来,通过推广新品种与新技术,并组织茭农科学用药与合理施肥,当地茭白产量与品质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目前种植面积已扩大到4万多亩,平均每亩茭白田的收益几乎翻了一番,从六七千元上升到一万多元。目前通过“政府 市场”的模式,德清的茭白扶贫队伍在云南、福建、广东、安徽等8省布局种植基地,同时在四川会理、喜德、越西、攀枝花、昭通、米易、德昌等地区,云南省腾冲、曲靖地区,浙江省衢州、缙云等多地设立了采购点,并配有农资保障和物流仓储体系,打通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切断“穷根”,实现“造血”。目前,德清茭白年产值已破亿元大关,其中,在四川、云南等对口支援地区完成茭白收购7000余吨,累计收购金额4000余万元;在衢州、缙云等山海协作地区,收购茭白1000余吨,累计收购金额500余万元,成就了一段自身致富、扶贫协作、民族融合的佳话。
爱心帮扶,助残富农。德清茭白产业农合联在对外帮扶的同时,也密切关注属地舞阳街道的残疾人群体。舞阳街道目前共有持证残疾人892人,其中就业年龄段443人,占49.7%。这些群体的共同富裕直接关系到全街道共同富裕的成色和成效。今年3月茭白产业农合联与县残联、县农业农村局、舞阳街道合作建立“美人腿”残疾人创业帮扶基地,围绕就业资金、实时技术、产销保障、就业创业、专业服务等内容打造茭白富民直通车,第一批残疾人家庭共有20户参与。姚军华给予每户2000元的启动资金,并以优惠的价格为他们提供优质种苗,做好跟踪服务、ku娱乐的技术支持和销售保障。
稻茭轮作,稳粮保供。茭白产业发展越来越好,农合联的担子也就越来越重。今年德清为保障粮食安全,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治优化行动,虽然给茭白种植造成了一些困难,但也给产业升级带来了机遇。为响应国家保障粮食安全政策,农合联的技术团队探索出了“茭白 水稻”轮作的新型种植模式,并在6月份与县供销社签订合作协议。该模式将茭墩和茭白叶通过翻耕入土腐烂发酵作为有机肥料,三年的亩均利润合计约1100元。下一步,茭白产业农合联将与县供销社进一步合作茭白分拣中心和冷链仓储项目,探索茭白深加工,延长茭白产业链,让老百姓的“钱袋子”装的更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