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已10个月。今天(12.15),正泰、盘石等14家企业的老总,在省人大常委会举行的"亲清直通·政企恳谈会"上提出,加快推进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给数字科创企业设置发展周期等建议,为制定《条例》配套细则、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曾被民营企业家形容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三座大山"。十个月前,浙江出台全国第一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省级地方性法规,这种逢山开路的魄力给民营企业家们吃下了发展的定心丸。不过,面对全球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企业现阶段发展压力凸显。与会的企业家们期盼,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条例》原则,加快制定配套细则。
盘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宁坦言,浙江的营商环境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资金贷款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贷款问题仍值得关注。
"我首先在浙江创业还是能够倍感温暖和信心。我看到很多我下面的客户做制造业的出口,过去靠流贷,那么现在他出不去了,设备也不能运转了,我们建议他如果流贷没有了,根据他厂房设备,工业厂房这些或者是物业贷创新模式,能不能提供一些金融贷款贴息方面的支持。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特别中小微企业的制造业和出口贸易行业,加大资金政策的支持力度。"
对于这一问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深有同感。他建议,加快推进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
"设立针对中小企业信用的商业保险产品,推进信贷资源向科技型、创新型、成长性企业倾斜,量身打造小微企业融资信贷服务产品,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存款激励机制,对优质民营企业及上市公司支持开展债券融资、股权融资。"
敢为人先的浙商,这几年一直在寻求转型之路。从"效能革命"到"最多跑一次","嗅觉"异常灵敏的企业家们深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正当其时。方大自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宏伟说,浙江有"数字经济土壤",但培养平台可以更开放。
"数字平台要具有开放性。比如说杭州的路灯有几十万盏,不能说是随便哪家公司简单的做了,而是说你可以定义一个协议,比如说公开一个协议让三五家头部的企业都来参与。像我们这样海归企业、有技术优势的一些企业但是不具备市场很强的这种政府资源,希望是政府能够给海归一个参与的机会。 "
经济运行有周期,企业发展也有起落。科大讯飞副总裁徐甲甲说,大力推行数字经济的同时,也需要给企业一个合理的发展周期。
"企业主动性意愿性都是比较强的,因为本身市场倒逼他来做。但针对中小型企业,他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成本是非常敏感的,如果说成本投下去之后,近几个月或近一年看不到这个成果的话,如果是1年2年3年5年之后,可能区块的这个产业,可能就会在大家没有感知的情况下可能就落后了。"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认为,这个时候就是体现政府效能的时候。
"发挥政府科创基金引导性作用,鼓励民企、国企联合成立科创与产业发展基金。希望能够得到省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参与孵化加速器建设,推动产业链资源助推双创,解决小微企业品牌、渠道、营销管理等痛点。 "
对于企业所反映的问题及意见,会上,省检察院、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等厅局相关负责人也进行了记录整理。省经信厅厅长徐旭说,《条例》年初正式颁布后,部门已根据各自分工列出重点任务清单,相关条款会持续跟进落实,力争营造"亲清政商环境。"
"我们每年研究提出10项左右重点任务加以突破,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逐步构建起以条例为母法的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
(浙江之声记者王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