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之声12月15日讯(通讯员钱英)
西藏那曲,海拔4600米,零下二十度。
"桑吉,我今天过去看你们。"12月10日早晨,90后青年党员刘聪在微信里向桑吉喊话。这段时间,他经常牵挂着离自己百公里之外的小女孩,天寒地冻,不知家里的大功率电器设备能否正常使用,不看一眼不放心。
此时,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色尼区错果村已是一片冰天雪地的世界,12岁的小姑娘桑吉正端着一杯酥油茶放进微波炉,这是"红马甲叔叔"送的礼物,只要"叮"30秒就可以喝到原来要煮很久才能喝上的热酥油茶。听到刘聪要过来,她非常喜悦。
一年前,国网杭州供电公司所属产业单位浙江大有实业有限公司配电工程分公司员工刘聪报名援藏帮扶,通过层层选拔、考察,最终成为援藏帮扶小组的一员。半年帮扶期满,在伙伴们纷纷打包回程时,他作出了人生中的大决定:主动请缨再留一年半。他说:"感觉还有一些事情要做,内心有一个声音让我留下。"
海拔4600的"远方"到了"脚下"
3月14日,杭州供电公司援藏(那曲)临时党支部书记、帮扶"老将"何宝昌再一次踏上了前往那曲的行程,这次不同,他还带着刘聪等7名"新兵",他们即将接过的是那曲脱贫攻坚电网建设的最后一根接力棒,为3412户牧民的安全可靠用电做接入工程。
过去3年,杭州供电公司先后投资3.2亿元,参与6批东西帮扶,扩建了1座110千伏变电站、新建1座35千伏变电站、组立杆塔10500基、投产配网线路超过1000公里。
"原来想象,西藏蓝天白地,遍地牦牛,"刘聪说,来了以后才知道还有"寒风刺骨"和"气喘吁吁"。人生第一次到西藏,在自己心中如诗的远方,刘聪很快进入了角色,脚踏实地干着配网工程管理,同时负责临时党支部的宣传和党团工作。
罗玛镇普拉村,地处那曲西南,平均海拔4520米。当地居民搬入安置房一年有余,政府用光伏太阳能板解决了居民的临时用电,但由于电压不稳,很多电器无法正常使用,同时由于用电看天,隔三差五断电对居民来说是家常便饭。
3月26日,刘聪与设计单位的同事来到该村,对10千伏及以下中低压配电工程进行核对。藏族老人尼玛看见"红帽子",知道是供电公司来人了,迎上去用并不太流利的汉语反复追问:"什么时候可以用上真正的电?"
为了让藏族同胞早日用上"安全电、放心电",刘聪与同事多次前往勘查,同时与设计单位和参建单位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配电工程建设方案,在确保安全基础上全面加快建设进度并提前通电。
4月8日,罗玛镇1号安置点最后一台变压器开关合上,普拉村村民告别了临时用电时代,正式进入了大电网供电的联网时代,109户村民从此可以用上"放心电"了。
一村接一村,村村用上"大网电"
一个寒冬过去,黑河沿岸的达萨乡多热村又渐渐热闹起来。村民巴桑次仁一直对电力主线沿线的村子能用上"大网电"颇为羡慕,他早早替家里买了冰箱、洗衣机和电脑,奈何自己不会通电,家用电器成了摆设。
4月底,带着协调送电和普及安全用电知识任务的刘聪,与同事一起前往多热村。这里三面环山,悬崖峭壁众多,村民出入仅有一条人走出来的土路。不仅如此,气候恶劣,六七月了还经常下雪下冰雹,前一次同事来还遇到车陷。
以防万一,这次车子开到山脚就停了。刘聪说,要是在平原地带,别说两三百米的山头,两三千米都随便翻,可这里是海拔4600米的雪域高原,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一半,伙伴们分了四五次爬这个小山坡,翻到最后都脸色急白、嘴唇发紫。
好不容易翻过了山头,以为遇见曙光,又来了一群彪悍村民将他们团团围住。十里不同音的藏地,藏族同事花了一小时与村民们沟通,原来是村民不理解通电时间,深怕供电公司员工走了以后没人管他们的用电问题。
解除误会后,热情的村民们邀请供电公司员工到家里做客,并递送上来热腾腾的酥油茶。"村民们一年做一次酥油,没有电,做好的酥油就没有良好的存储条件。"刘聪说,那一次喝到的酥油茶,他毕生难忘,酸涩如同他的心情。
多热村的电力建设有两大难,除了进山难,还有冻土带上立电杆。抱着要为村民赶紧通上电的决心,供电公司员工重新优化了方案。考虑到上山是一条羊肠小道,正常车辆无法通行的情况下,运输电力设备会很艰难,工作人员调动了履带式挖机来协助。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让藏区成了封锁地带,不但人进不来,物资也运输不进来,调拨的2台挖机还因大雪封山,其中1台迟迟无法抵达现场。与此同时,从5月开始,那曲开始升温,一旦冻土开化,可能造成沼泽地上的电杆倾斜甚至倒杆。
"必须抢在冻土开化前,做完沼泽地上立杆架线和加固工作。"何宝昌下令。
为了赶上进度,身为党员的刘聪和同事组成了青年突击队,通过电镐协助挖机挖掘电杆基坑。2个月时间,完成了500公里10千伏线路架线,200多基电杆组立。
6月底,电杆在雪域高原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延伸,多热村支线终于完成与主线的搭接,大电网的电安全稳定地送到了多热村。日夜坚守的刘聪也因为疲劳过度,抵抗力下降而感冒,被何宝昌强制送到了拉萨调养。
留下,为了那份雪域光明的牵挂
7月7日,半年帮扶期即将结束。在长达122个不舍昼夜的国家电网"三区三州"电网建设任务中,刘聪与帮扶小组同事完成了9个配网改造工程,立起了8554根电杆,架起了500公里的电力天路,同时也与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临近归期,同期过来帮扶的同事开始收拾回程的行囊。刘聪在内心底却悄悄下了一个决定。
电话里听刘聪说半年的西藏帮扶变成两年,父母除了震惊,只能用商量的口吻试图让刘聪改变心意:"高原环境那么恶劣,你虽然年轻,爸妈也还是会担心,待的时间长会对你的身体有影响。"
"没事的,我适应能力这么强,就当深度游了,而且也不是所有人想来帮扶就能来帮扶的呢,我能有这样的机会很幸运。"刘聪轻描淡写,意志坚决。
在"第二故乡"的那曲,生活条件虽不如杭州,但在这里开展工作能给藏区同胞生活带来显著的改变,刘聪内心变得非常富足。
在桑吉家,刘聪一边仔细检查所有改造线路和家用电器的安全性,一边和桑吉聊家常。自从帮扶同事张宇回杭州后,刘聪就接过爱心接力棒,成了张宇干女儿桑吉家的常客。
"刘聪是一位眼里有光的优秀青年党员,不仅身体素质好,是团队里最快适应高原环境的一位同志,同时意志力也强,他选择留下继续帮扶我一点不意外。"何宝昌说,那曲工作很辛苦,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那都是无法坚持下去的。
延续的帮扶期,刘聪调到了那曲供电公司项目部,负责管理三区三州结算和供电可靠提升工作,那曲供电公司也派出了3名员工来到了杭州供电公司学习带电作业。
隆冬的深夜,万籁俱寂。刘聪所在的办公室不时传出"啪嗒啪嗒"敲击键盘的声音。那是那曲"十四五"规划的宏伟蓝图正在构建。
"我能参与国家电网改变雪域高原'光'的历史,成为藏族同胞用上'放心电'的一员,我很自豪"。刘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