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之声12月8日讯(通讯员:蔡砚萍)文化对于推动未来乡村建设具有时代意义,为乡村美景注入独特的灵魂与韵味,也能让未来乡村与世界联通。为全面展示我区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立体呈现未来乡村理念在余杭生根发芽,向全社会宣传新时代崭新余杭建设发展面貌。12月6日至9日,由杭州市余杭区委宣传部、杭州市余杭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中国作家》杂志社联合举办"中国作家走进未来乡村"采风创作活动正式启动。
12月8日上午,"中国作家走进未来乡村"采风活动启动仪式在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融图书馆举行。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厦门市文联主席、福建省文联副主席、朦胧诗派代表舒婷一行7人(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葛水平,广东省作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杨黎光,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葛水平,河北省作协副主席、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胡学文,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河南省散文学会会长、第二、三、四届鲁迅文学奖评委王剑冰,《中国作家》杂志副主编高伟),杭州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华瑛,杭州市余杭区政协主席沈昱,余杭区政协副主席陈云水,余杭区政协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吴忠云,以及余杭区相关部门、单位领导出席了启动仪式。
余杭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陈文琴主持启动仪式。《中国作家》杂志社副总编高伟介绍活动基本情况及采风团团员情况。中共黄湖镇党委书记陈国强致欢迎词。杭州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华瑛,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原成都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裘山山,杭州市余杭区政协主席沈昱分别致辞。
启动仪式后,举行了"诗意栖居——中国未来乡村发展文化论坛"活动。中国作家采风团与黄湖镇党委书记陈国强、融图书馆设计师张雷、区内作家协会会员等,围绕中国乡村的诗意栖居与文化教育,进行了讨论。
未来乡村建设是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余杭区以黄湖青山村为试点,坚持以生态保护和公益文化为主线,围绕"未来村居、未来村业、未来村文、未来村治、未来村民"等场景,着力推进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创新,建立起了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新老村民参与的未来乡村发展模式,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中国作家采风团一行在龙坞水库、青山自然学校,深入走访,了解小水源地保护工作,听取自然学校致力于公益环保、自然教育、团建承接和农文旅导流方面的工作。在融图书馆,作家们观看了青山村首次新村民入村礼活动,了解感受未来乡村新老村民共生共融,传统与未来交织,本土与国际结合的生活状态和人文氛围。
"未来乡村"建设既需要有情怀有理想的新老村民的坚守和参与,也离不开作家们手中的生花妙笔。杭州市余杭区文联联合《中国作家》杂志社合作举办的此次采风活动,深度聚焦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文学优势,把青山村的崭新面貌,把未来乡村的美好前景呈现给全国读者,让全国读者了解"未来乡村",走进余杭的"未来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