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之声11月9日讯(通讯员蔡芹茜)“这个月,我的企业终于从‘黑名单’上撤下来了。当初贪图蝇头小利,哪知道得不偿失,等了两年才得以恢复‘清白身’,这两年的日子可太难熬了。”近日,温岭市某装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潘某得知自己的企业从“黑名单”上撤出后如释重负。
两年前,原温岭市国家税务局稽查局对该企业进行检查后发现其在2014年至2015年期间以支付开票点而无实际货物交易的形式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53份向税务机关申报抵扣税款,造成少缴增值税84.27万元、企业所得税121.82万元。随后,当地税务部门稽查局对其处以追缴税款206.10万元的行政处理、处以罚款157.37万元的行政处罚。该公司也因此被列入税收违法“黑名单”对外公示。
一开始潘某并未太把此事放在心上,但随着企业被列入“黑名单”,纳税信用等级直接降为d级,各种烦心事接踵而至,潘某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峻。订单量比上一年下降了一半,不少老客户在得知企业被列入“黑名单”后,都选择了不再继续合作。其他政府部门也对企业采取了惩戒措施,财政局原计划安排的资金支持取消,递交给工商部门的驰名、著名商标申请被否决。2019年初,由于资金运转困难,潘某打算向当地银行申请贷款以解燃眉之急,但也因企业被列入“黑名单”,贷款请求被银行直接拒绝。
“失信的代价太大了,一旦被打上了失信的标签,企业发展处处受限,订单没了,贷款被拒,多年积累的信誉度毁于一旦。而一旦上榜,要两年才能撤出,听说新出的政策又把这个期限延长到了三年。这期间,别人能享受到的信用福利都跟我们无缘,同时还要受到税务部门更为严格的管理,这一对比,代价太大了。”潘某感叹道,“吃一堑,长一智。这次我是切实感受到了‘黑名单’的威力,今后我一定守法经营,诚信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