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之声10月29日讯(通讯员 方沁薇)10月29日,杭州市民政局联合市人大、市政协共同举办"走进民政·情暖重阳"主题体验活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及市民代表共20余人组成"体验团",共同走进西湖区翠苑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深度体验我市养老服务发展的最新成果。
翠苑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位于翠苑新村四区12幢,总面积约4100㎡。走进一楼的公共配套功能区,立刻被这里整修一新的老年食堂所吸引。干净整齐的餐厅采光通风条件良好,工作人员正在为前来办卡的老年人解释政策。转角过去的健康评估中心和中医康复理疗室处处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理念。此外,中心还设置了中医馆、康复辅助租赁区、日托区、多功能活动区、心理疏导(社会工作)室等配套功能区。二楼和三楼已建成养老机构床位86张,目前已有50余张床位被翠苑辖区老年人预定。"我今年刚好70周岁,看到这里的养老设施,太让人惊喜了!"参观的市民代表感叹道。
随后,"体验团"走进杭州市民政局参观智慧养老应用场景。目前,"互联网 养老"平台已接入"城市大脑"驾驶舱,养老机构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工单数、享受养老补贴的老年人数等信息一目了然,互联互通、动态更新的城市养老云场景,让"体验团"全方位感受到科技赋能给养老服务领域带来的深刻变化。
在新的智慧养老应用场景下,老年人通过手机端"智能养老管家",只需输入年龄、户籍等基础信息,便可实时匹配享受的政策待遇并提示办理渠道及材料;高龄、失能等老人遇到紧急突发情况时,只需按下手机终端上的红色按钮即可实现一键呼救;老年人及家属通过"市民卡"app、"杭州民政"微信公众号或杭州市民政局官方网站,就能查询和导航周边养老设施,浏览150家养老服务机构的vr全景导览,足不出户就能对心仪的养老机构和房型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参观结束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在杭媒体代表共同出席了代表委员"走进民政·情暖重阳"媒体见面会,就杭州养老服务的现状和"十四五"规划的重点方向进行了全面的交流。代表委员认为,"十三五"期间杭州养老服务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体系架构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事业取得长足发展。通过本次参观,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总体功能布局、硬件设施、服务模式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和感受,对"十四五"期间更加便捷和人性化的养老服务有了新的憧憬。
人大代表奚国强希望民政部门要加大《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贯彻力度,在"十四五"期间更加注重"医养护"一体化协同发展,尤其要加大在"护"这一层面的力度,将其更加有效地纳入现有养老服务体系之中。随着失能失智老人对照顾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下一步的养老服务要更加突出对这一需求的回应,提供更加便捷和人性化的照护服务。
胡秀华代表认为,"十四五"期间要加大对基层养老服务中心的指导,特别是在人员素质和技能培训上,从而提高我市为老服务的整体水平,同时,探索引入高科技企业参与养老服务的研发,进一步加强科技在养老领域的应用。
政协委员王芳建议,在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下,应该引导公众更加注重子女对老人的赡养和照护,不能将解决养老的供需矛盾直接社会化,推给政府和社会。当前和接下来相当长时期内,居家养老仍然是养老服务模式的主流,这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子女的全面参与。
背景链接:
今年以来,我市加快打造"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真正实现了90%以上老年人都迫切的"家门口养老"愿望。
这一年,养老民生实事项目超额提前完成
"建设镇街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0家,新增养老机构床位2000张,开展1070户经济困难、高龄、失能失智、独居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作为今年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目前均已提前超额完成,其中,镇街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共计建成62家,完成率206.67%,镇街覆盖率达到92.67%,到2021年,有望实现镇街全覆盖。养老机构床位建设更侧重于护理型床位建设和认知症照护,以不断优化床位结构,累计新建3182张,完成率159.10%;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严格按照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智能监测跟进、辅具配备到位等五大类进行"一户一策"改造,有效改善了居家老年人居住环境、降低安全隐患,已完成改造1914户,完成率178.88%,三项工作总体完成率达181.55%。
这一年,养老服务的智慧化进程不断提速
作为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和国家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地区,我市持续升级"互联网 养老"服务,搭建业务管理、公众服务、机构运营、支付结算、数据应用5大平台,为14万余高龄、失能、孤寡、独居等困难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主动关怀等三大类13项服务。在全国率先创设全市通用的养老电子货币"重阳分",老人持卡可自主选择、自主管理,可用于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也可以带入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用于床位费及护理费等,养老服务商城自2019年7月试运行以来,入驻为老服务商家200余家,提供助洁、助餐、助浴、代办、康复等53项服务,近5000名互联网养老护理员可在线接单,累计提供养老服务140余万单,目前已有13.19万老年人开通养老服务专户,累计发放8000多万重阳币。同时,在拱墅区小河街道开展的首批独居老人智能预警监测,利用水表、电表监测互感器,24小时不间断汇聚、记录318户独居老人用水用电数据,当老人用水突增持续超过设定时长或超过设定时长无数据变化即触发报警,更加安全有保障。
这一年,康复护理"最后一公里"有效覆盖
以老年人康养为核心,构建康养分级转介机制,规范康养服务标准与流程,累计为7000多名高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开展康复服务需求评估和康复干预;全市2623家照料中心与就近社区医疗机构签约合作可提供医康养结合服务;开通线上预约康养服务,涵盖4大类25小项的康复护理服务,首月点单量即达87单,康复护理实现"最后一公里"有效覆盖。
上城区、西湖区等地率先推出"家庭养老床位",借助智能养老设备和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已有220余名失能老年人在家中就可享受24小时生命体征监护、康复护理等专业化机构式照护服务,并与就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绿色通道、及时应急响应。在此基础上,创新探索"养老顾问"模式,可为老年人提供"最后一米"助餐、上门生活照护、敲门守护、智慧监护、适老化改造等"私人订制"个性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