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之声8月11日讯(记者王晓玲,通讯员金如丹、李丹华报道)记者今天(8月11日)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嘉兴市南湖区创新推出教科书式“非现场”(市容类)执法模式,并全市首创快办案件制度,实现“案件审批零次跑、大案讨论跑一次”,提升城市管理执法效能。
据了解,嘉兴南湖区制定《“教科书式”非现场执法(市容类)执法指导意见》,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责任主体。针对市容管理中常见的违法行为,对五类执法取证难点问题编写“教科书式”执法案件模板,该模板融合了标准化办案流程、执法过程“视频全记录”和行政执法文书标准化三个规范标准。同时,进一步严格立案、取证、文书送达、重大案件会商等执法环节,统一执法文书、证据规格、案卷制作,实现执法新手能办案、执法能手快办案,案件办理又好又快。
近两年,嘉兴先后投入500万元升级“智慧城管”平台,开发“5g 5i”城市治理平台项目,整合“智慧城管”二期执法数据库及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非现场”执法办案与信息技术高效衔接。执法记录仪终端实现视频监控联网共享,执法全过程留痕、可回溯管理和可视化监督。投入200万元资金,在市区范围内新设91路视频监控,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店外占道经营、机动车违停等多种市容违法行为。摄录的视频通过出证归档作为“非现场”执法的可视化主要证据,减少了“非现场”执法需要邀请见证人旁证等环节,解决当事人不配合的市容案件每月2至3起,有效提升违法行为发现率及处置率,提高了日常执法效率。
南湖区在日常培训过程中加入实景模拟,从案前分析、流程演练、过程跟踪、案后总结开展执法办案培训。该区综合执法局各基层分队办理的“教科书式”执法案件均建立统一台账,由该局法制科跟踪各个案件的办理情况,不定期对案件办理各个阶段的问题进行统一梳理,定期召开执法队员办案经验分享会,挑选典型案例,通过视频回放进行事后点评、及时解决办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截至目前,共开展实景模拟6次,召开办案经验分享会6次,帮助基层分队解决办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4个。
今年受疫情影响,店铺经营者收入减少,“地摊经济”呈现火热趋势,执法人员的日常执法难度增加。对此,南湖区在城乡结合的七星街道试点探索“综合行政执法 人民调解”机制,对其首次轻微的市容违法行为通过责令立即改正不予处罚,运用“721工作法”和柔性教育,减少执法冲突。执法人员协同人民调解员和驻队律师开展调解,通过调解手段对违法的经营者进行劝解、对被处罚的当事人释疑,通过违法视频证据的回放教育违法行为人,加速案件的执行率。截至目前,共开展此类调解7次,化解矛盾冲突7起。
与此同时,专业化人才队伍也在不断成长中。嘉兴市南湖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通过推行外聘专家培训机制、干部分层培训模式、骨干定期业务交流等常态化培训制度,实行真正的基层全员能办案、鼓励中层干部带头办案、组建执法专家库集中办案。通过案件模拟、案件跟踪、案例交流开阔执法眼见,提升个体创新积极性,使得执法人员从“会执法”向“敢执法、愿执法、想执法”转变,减少执法冲突,提升执法环境、强化执法能力、提高案件标准。同时,鼓励执法人员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定期开展相关培训,提升整体执法素养。截至目前,该区局共有102人次参与培训,参训率达到20%,并已有6人顺利通过考试。
截止目前,嘉兴市南湖区共办理市容类“非现场”执法一般程序案件36起,简易程序执法案件(违停)月均4000余起,通过执法倒逼市容顽疾破解,有效助力城市品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