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之声8月7日讯近日,会大会渡临时线引流线拆头、会渡线10号塔引流线搭头及会大线19号、50号引流线搭头工作全部结束,标志着为期151天498人会战攻坚的湖杭铁路电力迁改圆满收官。此次迁改工程是杭州公司史上迄今为止时间跨度最长、施工难度最大、安全风险程度最高的电力项目之一。公司政企联合,多部门、多专业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取得了迁改攻坚战的最终胜利。
难上加难的"极限挑战":高温高负荷下的高密度迁改
湖杭铁路是"轨道上的长三角"重要节点工程,是优化杭州铁路枢纽客站与过江通道布局、提升枢纽地位与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是2022年第十九届杭州亚运会召开之前必须完成的重点配套工程。然而处在规划线上的多条电力线路成了工程推进的"拦路虎",电力迁改势在必行。
"湖杭铁路全长138公里,余杭段41.2公里的电力迁改量是各段中最大的。涉及110千伏大仓仓前线、大潘潘板线、会大勾庄线、金渡会渡线、会南会长线多条电力线路。"国网杭州市余杭区供电公司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互联网事业部)支部书记兼副主任陈向民介绍道,"我们在6月25日开始集中线路停电割接,最终在8月3日前完成上述10条线路的改迁任务。在为期五个月的时间内完成电力迁改194处,其中,220千伏及以下线路共188处。作业点遍布余杭区仁和、良渚、仓前、余杭及中泰街道在内的整个东西部地区,涉及众多重点保电用户。"
7月迎峰度夏用电高峰期间,在保障用户用电的同时,用短短一个月时间完成如此大范围迁改任务,对迁改方案的制定、人员部署提出了接近严苛的要求,长时间的连续工作更是对电力工人的技能、体能与毅力的极大考验。
40天从不熄灯的指挥部:打响靠前指挥的大会战
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迁改攻坚战,公司抽调部门骨干在仓前、良渚施工现场成立了两个临时指挥部,并设立临时党支部,进行24小时值班值守,第一时间获取现场信息,第一时间到达施工现场,第一时间协调统领工程进度,时至工程结束,指挥部的灯没熄过,人未散过。
在指挥部的领导下,该公司联合政府成立迁改专班,24小时管控现场交通公共秩序,第一时间排除电力线路外破风险。安检专业、调度专业、变电专业、输电专业、配电专业、营销专业、调度专业多方联动,发挥专业优势,全面管控现场安全,推进迁改工作进度,守护电力设备安全,保障电力用户用电。
此次迁改工程,涉及阿里巴巴、梦想小镇、梦栖小镇等一系列重点用户、重点工程项目以及周边广大居民用电,公司把保电等级提升至等同g20峰会特级保电级别,对相关变电站每12小时进行一次特巡,原无人值守变电站恢复有人值守,输电线路每档线安排2人驻守,每4条配电线路安排一组巡视人员,出动10千伏高压发电车400余辆。
24小时值守:一人、一帐篷、一躺椅、一小凳
7月11日夜半,随着110千伏仓前线和余大潘线临时联络塔接工作完成,开启了"一线带四变"单线运行局面,涉及现有110千伏线路14条,近300千米,沿线客户约21.7万户。该公司第一时间投入220名保电人员,对涉及湖杭铁路及东西向快速路的14条110千伏线路开启特级保供电,在特级保电线路每基塔下进行24小时值守。
一人、一帐篷、一躺椅、一小凳组成了特级保电现场。"我们一人12个小时,每个人5档线,每个整点都要进行一次实地线路巡查。"驻守人员一边说一边从衣兜里拿出一本写有"输电线路运行巡视记录本"的蓝色封面册子,开始新一轮的巡查,天气闷热,他黝黑的皮肤上渗出了一颗颗晶莹的汗珠。
入梅后的连续暴雨,给保电工作都带来了很多的困难。面对积水成洼,田埂松软,山路泥泞,巡视人员没有丝毫犹豫,一脚便踩了进去,整个小腿瞬间陷进淤泥,他们每跨一步,都需要用手提住雨鞋边沿,将脚和雨鞋一起拔出来,每一条巡线道路上,都留下了他们深深的脚印。"我熟悉每一条线路,我甚至知道从这一基铁塔到下一基塔需要走多少步!"该公司输电线路巡线人员蔡建辉说。
没有一户停电:首创将应急抢修铁塔应用于迁改
7月下旬,出梅后,烈日直射,气温接近37℃。迁改工程正在处紧要关头,工地上只有热和更热之别,钢铁结构的电力塔表温达65℃左右。20人的工地,48瓶一箱的矿泉水,平均每天喝6箱。为了避开高温,公司调整了施工时间:上午从5点30分至10点30分,下午3点一直作业到太阳落山。安排余杭第一人民医院的专业医生到现场巡诊,后勤保障工作直达每个作业点。
炎热的天气,使得空调负荷剧增,为了让居民清凉度夏,公司采用预置仓的方式,一个半月建成勾庄临时变;首创将应急抢修铁塔应用在迁改工作中,短短3天时间,组立5基应急铁塔,搭建良渚地区的临时供电线路;在仓前1149线、杭余1189线等多条线路使用动态增容技术,增加电力设备,实现线路输送容量14.3%的大幅提升。直到迁改结束,没有对1位用户停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