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之声记者吕瑞峰 通讯员卢小凤)为全面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进一步提质扩面,湖州市开启了“二定四分”垃圾分类的“时尚新时代”。在今年的6月,南太湖新区龙溪街道也开始了生活垃圾精准分类“撤桶提质,二定四分”的新模式,但刚起步的我们看都有些“笨拙”,别急,垃圾天天有,分类天天做,只要愿意做,肯定能成功。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各地不断探索新办法,引导民众从“嫌麻烦”“分不好”到“分得清”“愿意分”,让大家成为参与者和受益者。
近年来,随着上海、北京等46个城市强制垃圾分类驶入“快车道”,垃圾分类由“倡导”变为“要求”,已进入“硬约束时代”,那么怎么才能硬约束呢?一是全力打赢“减桶提质”攻坚战,助推垃圾分类源头提质,严格按照《关于进一步推荐生活垃圾分类“减桶提质”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快居民小区“撤桶减点”和“定时定点”分类收集工作,稳步推进精准分类模式转换。二是利用科技赋能,购置配套设施严格按照“二定四分”精准分类模式,建造小区四分类驿站,按照《湖州市垃圾分类智慧监管平台设备接入标准规范》,要求带抓拍功能,做到定时投放、定点收集、定人管理、定位监控。摸清垃圾分类站点信息、户主信息及分类情况等,利用智能设施设备等科技手段,做好垃圾溯源管理,所有源头垃圾分类数据、视频监控、抓拍图片等数据需同步传输至市级垃圾分类监管平台统筹管理,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实时追踪实施改善。
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单位、企业等发挥统筹引领作用,也需要居委会、志愿者、行业机构等密切配合和主动参与。在这一点,龙溪街道各个主体都发挥着巨大作用,相互沟通相互帮助,总结我市垃圾分类近年实践中涉及的很多问题,如垃圾分类标准、垃圾筒设置、垃圾投放时间、对居民垃圾分类进行奖励、二次分拣、前后端衔接、混合收运等,避免再走弯路。事实证明,生活垃圾分类做得好不好,与楼型、居民收入这些背景条件无关,只要完善基础设施、告知居民主体责任、安排好志愿者等精细化管理整体到位,垃圾分类效果都会有较大幅度提升。实行垃圾分类,重在调动各方参与,深度协同,形成治理合力。
作为一场对全民生活理念进行重塑的“习惯革命”,垃圾分类的“温度”更重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远比一张分类告知书更能影响每家每户行为和意识的转变。对垃圾分类的宣传不仅要持续加大力度,还要入脑入心,从解决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开始,再到引导居民准确投放,倡导居民将垃圾分类理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将人们一时兴起的“新鲜劲”“兴奋劲”转化为持久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真正实现“垃圾分类人人做,做好分类为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