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之声7月4日讯(通讯员 汪晓池 赵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渔山乡最东部的墅溪村被称作富阳的"东大门",90年代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石头村",各类大大小小的石料厂有20多家,漫天的沙尘富了村子,穷了环境。近日,在国网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台区经理许明华的带领下,笔者来到了这座富春江畔的小山村。
村长张海华告诉我们,如今的墅溪村,农家乐遍地开花,原本吃"石头饭"的村民纷纷改行,支起了生态餐桌,村里的经济上去了,环境也更好了。"这些年供电公司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村里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出钱出力,让我们顺利吃上了旅游经济的红利。"
墅溪村三面环山,地理位置偏僻。改革开放初期,不通路、不通电的墅溪村是当地出了名的穷山沟,周边几个村子的人一提起墅溪村就摇头。"那时候真得很穷,我们家小时候吃的米都是问人家借的。"今年50岁的张海华回忆时说道。
为了摆脱贫困,上个世纪90年代,一部分墅溪村村民靠山吃山,做起了石料生意,鼎盛时期,三面环山的墅溪村大大小小的石料厂有20多家。然而,"石头饭"在提升村民收入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十几年的时间,矿山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形成的扬尘,让原本风景秀丽的墅溪村看上去灰蒙蒙的,石场周边的一些村民家里更是常年不敢开窗。
2008年,富阳当地政府启动"三江两岸"整治工程,一番痛定思痛后,墅溪村决定响应政府号召,关停村里的各类石矿企业。"石矿总有采完的那一天,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得利而给子子孙孙留下一幅烂摊子。"张海华说。抱着这样的想法,靠吃"石头饭"富起来的墅溪村停下了脚步,开始了转型之路。
转型的道路说来容易,做起来却一点也不容易。尤其是对已经习惯了在村里开厂、打工的村民来说,转型就意味着失业,意味着他们要重新拾起农具务农,或者是去周边的工厂打工。
正当村里一片迷茫的时候,国网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的一次农网改造工程让张海华和村民们有了主意。2008年,国网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在渔山乡大规模开展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墅溪村就是其中一站,村里原来的裸导线都改成了绝缘导线,彻底结束了原本一刮风下雨就要摸黑找蜡烛的日子。有了充足的电力保障后,张海华和其他几个村干部将目标瞄准了农家乐。"那时候农家乐经济刚刚兴起,各地都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我们村依托富春江和林峰山,有天然的地理优势,虽然因为采石环境破坏了一点,但是整治建设一下还是很有前景的。"张海华他们一琢磨,觉得这事还是要找供电公司帮忙。
原来,张海华他们想趁村容村貌整治的时候,把村里的村道扩建一下。"要搞旅游肯定要先修路,路不好,谁愿意来呢。"张海华说。但是当时的村道两旁有很多的电线杆,在扩建过程中势必牵扯到线杆的移位问题。带着这个问题,张海华和村民们找到了国网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供电公司不仅帮他们解决了线杆移位的问题,还专门布点了几台新的变压器,为村里的农家乐经济奠定了充足的电力保障。
2012年,渔山乡整合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修建了一条百里生态休闲文化长廊,将墅溪村与周边几个村庄连成一片,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三年的时间,全乡实现财政收入近2.5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近2.27亿元,增幅达982%。2015年,墅溪村村民的人均收入超过2、5万元,到了2019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3.6万元。
尝到旅游经济红利的墅溪村村民干劲更足了,发展的方向也更明确了,为了配合村里的发展步伐,国网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对墅溪村的电力支持也在不断加大。这一切都被张海华和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些年,村里的农家乐、餐饮、茶叶生意越来越好,多亏了供电公司的支持。别的不说,光是年初为了帮助我们解决炒茶低电压问题,供电公司就投入了80多万元,专门拉了一条线到林峰山上。" 张海华说,正是因为有了供电公司的支持,村里的转型之路才可以如此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