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之声2月4日讯(通讯员陈哲、王金花)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战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汹汹来袭,而比疫情更可怕的是恐慌和焦虑情绪的泛滥。危急关头,巾帼心理咨询师逆行而上,加强疫情防控宣传,做好广大妇女儿童在疫情期间的情绪疏导,用爱与专业,谱写一个个温暖的瞬间......
part1.愿用声音抚慰你的不安
(记余杭区心协创始人、心理咨询专家、巾帼志愿者梅彩菊)
近日,杭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仲灿、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张振丰一行赴南苑街道文仪社区检查新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情况。
“大家好,我是梅花姐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在文仪社区的解铃工作室(聊疗吧),正在值班的梅花姐姐向领导展示了自己录制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系列音频。
早在这场防疫战刚打响时,梅彩菊就利用专业优势,频繁活跃在心理防疫战线上,及时为有需要的人开具“安心处方”。
她说:“现在疫情形势严峻,严格的防控措施正在落实中,百姓难免会有害怕、恐惧、担心、焦虑等心理问题,他们需要心理援助,我作为一名党员和心理咨询师将全力做好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part2.“微信”与你共渡难关
(记余杭区心协理事、良渚医院副院长、心理咨询师吴美君)
随着一声清脆的微信提示音响起,隔离观察点一位网名为“灿烂人生”的宝妈给吴美君发来信息:“小宝现在有点咳嗽,我想弄点消炎药给他吃……”看着微信中草药颗粒剂(隔离点医生发放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的图片,吴美君马上明白了她的需求:“您是担心药物对小宝的咳嗽无效吗?”“是的,我小宝以前都是吃抗生素才好的,现在被关着,给我这么差的药,我怕被这里的医生耽误了……”
吴美君耐心解释了抗生素与病毒的关系:“抗生素是微生物合成的,能杀灭细菌或某些微生物。但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不起任何作用。现在还没有抗病毒的特效药物,大多都是用一些中药制剂(病毒对某些中药敏感),所以医生发的药物是正确的。”
解答了疑惑,宝马又开始诉说心中的苦闷:“我一个人带一个6岁的宝宝呆在这么小的房间里要住满14天,我怕我不疯掉我小宝也会关出毛病了!”“是的,的确在那里太不舒服了,尤其是对小孩子来说,要呆足14天,真是辛苦你了”。吴美君接着与她打开话匣子,一起讨论和孩子在一起可以做哪些开心的事情,慢慢消除了她的顾虑及担心。30分钟的微信咨询过程中,“灿烂人生”回复最多的就是“好的、好的”。
part3.别担心,我就在你的身边
(记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护士、心理咨询师姚李春)
这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她的孩子只有5个月大,因与武汉回来的妈妈接触后出现发热症状,并于1月26日送入医院隔离病房观察。离开年幼的孩子,这位母亲非常焦躁不安,想孩子、想家人,担心自己感染又害怕面对各种检查和治疗,她拒绝用药也不跟医务人员交流,体温持续不退,内心更是几近崩溃。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凭姚李春的专业直觉,她很清楚这时候这位母亲非常需要心理支持。于是,她毫不犹豫进入隔离病房,用实际行动证明隔离病毒不隔离爱。她坐到了她的身边:“你是一位好妈妈,所以才会这么着急,你拒绝用药一定有你的理由,如果你愿意,我想听听你的想法……”就这样,通过情绪安抚,这位患者不安的心情放松了下来,也开始配合医生的治疗,很快病情有了好转,体温也正常了,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part4..隔离病房拉近心的距离
(记余杭区心协常务理事、区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护师、心理咨询师李国芬)
李国芬有着20多年工作经验,大年初一她就匆匆赶回医院进入感染病房上班。作为疫情应急梯队成员,她的另一重身份是心理咨询师,进入病区后,除保障护理任务,她还要作同事和患者的心灵加油站。
隔离病房有一个老太太,家中有亲人自武汉返杭,她也因咳嗽、气促症状被收治。李国芬去看她的时候,老太太自述全身无力,没胃口吃饭,有点气急。她非常担心自己已经感染新型肺炎,觉得呆在隔离病房很害怕。李国芬立刻对她进行情绪安抚,告诉她在这样的情况下,有这些症状和反应都很正常,目前她的各项指标平稳,鼓励她多吃一点东西,增加营养和抵抗力,并对她坚强面对疾病表示了佩服和欣赏。渐渐地,老太太的心也慢慢安定下来,连声说着谢谢。
还有一个4岁的孩子由母亲陪同入院。刚住进来时,母亲十分焦虑,不断询问什么时候出结果,什么时候出报告,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孩子也很紧张,一直在哭闹。李国芬首先安抚这对母子,并细心讲解必要的防护常识以及治疗流程,提前告知注意事项,给予心理支持,让他们能够定下心来接受检查和治疗。
part5.你们守护别人,我们守护你们
这个春节,冲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武警官兵、疾病防控等工作人员们正争分夺秒地挽救生命。然而作为普通人的他们,褪下战袍也只是血肉之躯。巨大的应激和工作压力之下,可能有很多人已经濒临体力和心理的极限,对医务人员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也是必要的心理支持。
心理咨询师姚李春对一线医护人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通过能量图和情绪的关系,以及情绪对免疫力的影响,结合生活和工作中的实例,与小伙伴们现场演示了正能量语言和负能量语言对患者和身边人所带来的影响。并提醒小伙伴们,在隔离间内的患者虽然看不清我们的脸,但我们是唯一在他们身边可以给他们带去力量的人。
不同环境调整心态小贴士
身处新型冠状病毒的信息风暴里,该如何调节自己的压力?
一、要对自己好,好好照顾自己
尽量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保持生活的稳定性。让生活作息维持规律,是处理危机的必要条件。
如果你烦躁不安,很难维持生活作息的规律性时,该怎么办?可以允许自己哭一哭,玩会儿游戏,运动,深呼吸,抱抱可以慰藉你的物体,冲个热水澡,找出令人愉悦的事,与人谈心等等来稳定自己。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因人而异,因此你需要列出一张镇定自己方法的清单,告诉自己当负面情绪要淹没你时,这些是你应该执行的事。
二、处理负向情绪
1. 减少因讯息过载带来的心理负担。在危机时,尽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关讯息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建议关注官方媒体发布的权威信息,不盲目从众,不道听途说而使自己心乱。
2.自我对话,自我鼓励。你可以这么告诉自己:“它可能不好玩,但我可以应付它!”“这会是一段很重要的经历”“生气和焦虑也无济于事,我要好好生活!”
3.适度运动。选择可以在家完成的运动,如:太极,舞蹈,瑜伽等等。运动的好处在于可以帮助你减少精神上的紧张,增加心血管机能,增加自我效能,提高自信心,降低沮丧等。
4.正向思维。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时,可以运用如下的思考方式:不要只往坏处看,很多文章也许只是在贩卖焦虑。留意事实和数据,根据事实判定自己的担忧是否合理(例如:发病率、死亡率、治愈率、医疗方法的发展、新的药物等)。多回忆在每一次遇到危机时你曾如何面对,或尝试以更广阔的角度了解问题的影响。保持对前景的盼望,即使在危急时期,也不要忽略在我们身边的美好事物,如居家环境及亲朋的良好关系。
居家隔离,应该如何调节自己?
包括从疫区回来的,曾与疑似或可能与患者搭乘同一交通工具,共享同一办公室或曾拜访其住家或医院,需要在居家自行隔离 。
1.健康地监控早中晚定时量体温,随时掌握各种可疑征兆,如需就医,可请求协助送医,千万不要搭乘大众运输工具到医就诊。同时,为了他人的着想,通知所有近期曾接触人士。
2.消退焦虑。突然的人身自由限制,会造成暂时的慌张、不知所措,不必强求自己保持镇定,压抑情绪,反而会影响后续的抗压能力。
(1)找一个适当的发泄口。比如打电话向他人倾诉,找同样情况的朋友,相互鼓励、增强信心。
(2)规划作息。安排固定的工作、休息、娱乐、运动、进餐时间,稳定感对于应对未知非常重要。
(3)保持外界沟通。除了倾诉,对外交流疫情或者获取权威来源的资讯是必要的,另一方面,谣言和耸人听闻的消息都是信心的隐形杀手,要提高警惕。
住院隔离,如何调节自己?
1. 在住院隔离阶段要适应自己的新身份:被隔离者。
(1)就像新生入伍一般,新的身份有哪些权利义务,规范行为,需要尽快熟悉,当这个角色清楚了,就能驾轻就熟,一些不舒服的感觉也会渐渐淡去;
(2)短暂的异样眼光或人际距离的变化是避免不了,因此你成熟表现是教育民众的最佳示范,不必把他人的不理解转变成伤害自己的工具。
2.隔离期间,如何稳定自己的精神与心理状态?
(1)保持关怀别人的心,在隔离的空间内,尽量的找到仍然可以帮助到其他人的方法;
(2)在隔离的空间内,保持与外界接触,诉说心情,或是记录自己的感想日志都很有帮助。
抗击疫情,社会心理服务在行动
当你很担心自己和家人将会受到感染,感到很大的恐慌和焦虑,并且这种负面的心理压力已经严重影响了您的生活,建议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24小时余杭区心理援助热线(0571-86252668)一直为您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