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之声11月2日讯(记者涂希冀 通讯员王海韬)今天(11月2日)下午,第二届“花城滨·河湖趣味徒步赛”在古韵幽幽的杭州滨江区官河如约举行。
活动中,河小二队、河道养护队、河长队,以及西兴、长河、浦沿三个街道的队伍,近300名参赛选手聚集在官河岸边,再次用竞赛和速度参与“五水共治”,通过“人水互动”,让亲水、护水的意识流向千家万户,让爱水、节水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高新区流淌的文脉
古之西兴,水道阡陌。
官河西起北塘河,东止区界(风情大道),全长1.24千米,宽约8—10米,处于浙东运河端头,穿越西兴古镇历史保护街区。现存有西兴过塘行、永兴闸、西兴驿、屋子桥等历史遗迹,2015年官河被列入浙东运河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河道人文底蕴悠久。
而作为西兴街道最具历史的河道之一,官河也一直被视为西兴乃至滨江区的文蕴所在。这里曾经士商云集,车水马龙,繁华非常,牵动一方水土,拉动两岸经济,滋养万户人家。
很显然,和首届徒步赛举办地白马湖相比,这里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其河道的颜值更突出一个“古”字。
为此,本届徒步赛也本着“古”的风格,结合官河沿岸西兴老街历史街区的几个重要节点——在过塘行码头专题陈列馆、家训馆、屋子桥、庄亭等处设立打卡点,通过玩小游戏和互动活动,盖章打卡通过。
比如在家训馆,参赛选手需要写下一句“五水共治”的誓言,才能顺利过关;在庄亭,大家需要回答有关“五水共治”的问答,答对即可过关……每一个环节,既体现官河和西兴老街的人文特色,又将“五水共治”巧妙地融入互动当中。
古河、古桥、古宅……本届徒步赛,参赛选手既有临水亲水之感,又能溯源千年运河,感受滨江这座高新城市的历史文化。
官河水美 颜值不一般
官河有古,官河亦美。
今年,在省市的统一部署下,滨江区按照“河 塘 公园”的模式打造美丽河湖,统筹全域治水,完善基础设施,落实制度保障,强化监督管理,推动治水工作重心逐步从“治理水”到“美化水”转变。
显然,滨江的“五水共治”工作再次换挡提速,已然朝着“美丽”升级。而官河,便是滨江区“美丽河湖”打造的一个缩影。
实际上,由于历史等原因,早些年,官河两边居民家里的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加上与其相连的北塘河夏天水位较高,官河的水流不出去,一度成为死水,到了夏天就发黑发臭。
就在活动当天,滨江区副区长、区治水办主任周力军就介绍了官河的治理模式。近年来,官河先后完成了河道清淤和截污纳管工作,对河岸开展全方位、全角度的清淤和污水管网的提升改造,清淤约22000余方,提升改造污水管网约1500余米,对污水处理做到应收必收、应纳必纳,管网应改必改,基本实现污水零直排。
而就在水清的基础上,结合整体水环境效果,滨江区再次“发力”,对官河河道沿线进行了绿化点缀,摆放花草树木150余盆,种植水生植物500余方,呈现出春有花开、夏有树荫、秋有花果、冬有绿意的四季美景。
如今,白墙黛瓦的老街,小桥流水的官河,古色之江南,在这里触手可及,让人心生向往。流畅、水清、岸绿、景美也已成为官河及其两岸的新常态。
碧水微澜,老河换上了清澈的新颜。
“美丽河湖”的滨江模式
滨江区“美丽河湖”的打造并非只有官河一家。
“努力实现‘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每一个池塘都成为一个自然景观’”滨江区五水办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滨江区充分发挥依江、拥湖、抱山、串河的生态优势,紧抓美丽河湖建设,见缝建绿,见缝插花,做到河道整治与城市公园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湖泊池塘资源,实现自然资源、生态理念和健康生活深度融合。
“生产生活生态相得益彰、宜居宜业的美丽滨江已然显现。”据悉,2014年至今,全区共建设治水项目400余个,完成投资约30亿元,“水清岸绿”的居民生活环境已成为滨江区的新常态。越来越多的“美丽河湖”在滨江开始流淌。
事实上,“美丽河湖”的打造并非一蹴而就。就拿滨江区的另一条河道——永久河来举例。
仅去年,永久河就累计清淤10.8万方,安装13个生态浮岛、25个原位净化系统,完成18处新发现异常排水口、88个污染源的整改,涉及住宅小区和企事业单位67个。同时,对河道两岸的绿化进行了整体提升,并开展了亮灯工程,实现岸边两个小广场之间的联通,为群众开展文化文艺活动提供了更广阔平台空间。
通过近两年的治理,永久河已成为滨江区居民满意度最高的河道之一,水质基本稳定在iii类,被评为杭州市市级“美丽河道”。
目前,白马湖正在打造省级“美丽河湖”,庙后王河、太庙桥河也在积极打造市级“美丽河道”。
未来,“美丽河湖”将在滨江全覆盖、全联通,实现全区清水纵横、河湖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