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之声7月24日讯 (记者叶澍蔚,通讯员张琪璇)今天(0724)上午,浙江省发展改革委首次月度新闻通气会在杭州举行。会上,省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谢晓波、城镇处处长周鸿飞、基础处处长杨敏剑和服务业处处长戴以村就省发改委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做了介绍。
一、高标准实施“1小时交通圈”补短板工程
2018年6月27日,袁家军省长在全省大通道建设推进部署会上指出:只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才能实现通江达海、跨越高山远水。为深入实施大通道建设行动计划,确保到2022年实现长三角主要城市高铁“1小时交通圈”和省域、市域、城区三个“1小时交通圈”的目标,省发改委在深入调研浙江省“1小时交通圈”建设现状基础上,于近期决定实施“1小时交通圈”补短板工程。
围绕打造“1小时交通圈”,浙江省将加快推进12个补短板关键重大项目。一是加快实施杭州市补短板项目。主要是加快推进商合杭铁路(合肥至湖州段)、湖杭铁路,2022年建成直达高铁后杭州至合肥最短用时约1小时30分钟,实现杭州至长三角主要城市高铁“1小时交通圈”。二是加快实施温州市补短板项目。主要是加快推进杭温铁路、龙丽温高速公路建设,2022年建成后,温州至杭州高铁、温州至泰顺车程用时在1小时30分钟以内,实现温州“1小时交通圈”。
三是加快实施台州市补短板项目。加快推进杭绍台铁路、杭绍台高铁温岭至玉环段建设,2021年建成后台州至杭州、台州至玉环高铁用时分别在1小时和20分钟以内,实现台州“1小时交通圈”。四是加快实施舟山市补短板项目。加快推进甬舟铁路项目前期,2025年建成后浙江省11个设区市全部开通高铁;2022年前开辟舟山至杭州、舟山至嵊泗短途航空,保障应急快速交通,实现舟州“1小时交通圈”。五是加快实施丽水市补短板项目。加快推进衢宁铁路(庆元至松阳)、衢丽铁路(松阳至丽水)项目进度,2022年建成后丽水至庆元铁路用时将在40分钟以内,实现丽水“1小时交通圈”。
下一步,省级层面要强化高层协商机制,坚持完善铁路项目与国家部委、铁总等部省协商机制,完善机场项目的军方 、地方、民航三方协商机制。各地要强化补短板关键项目协同推进机制,盯人盯事盯项目,及时破解项目推进突出矛盾和难题,上下协同、共同发力,争取早日完成“1小时交通圈”目标,让更多的百姓获得满满的幸福感。
二、高质量推进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明显等特点,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为加快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近日,省发改委印发了《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
总体要求,到2022年,实现四方面目标:一是规模效益持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3500亿元,年均增速7.2%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3%;二是特色优势明显增强,在软件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数字贸易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标志性行业;三是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形成2-3个千亿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成50个左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开展30个左右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试点示范;四是品牌效应有效提升,培育一批全国知名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品牌,形成10家以上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100家以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1000家具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
主要任务,一是加快10个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数字贸易服务、创意设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二是构建区域错位协同发展格局,对接“四大建设”,充分发挥各市特色优势,以产业集群、重点产业平台、中心城区、四大新区为重点,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升,形成优势互补、功能错位协同、特色优势明显的空间格局。三是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结合全省重大战略布局,立足产业集群、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建设50个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四是增强质量与品牌竞争新优势,围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培育发展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加强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品牌建设,建设一批品牌专业化服务平台,开展10个以上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设工作。五是推进融合创新试点示范,聚焦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突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开展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试点。六是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加快实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发展类、支撑设施类项目。
下一步,浙江省将建立省、市、县联动的生产性服务业工作推进机制,由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财政支持力度。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用地保障。此外,还将进一步落实高层次人才政策,加大本土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一企一策”,依法依规在要素配置等方面给予龙头企业积极支持。
三、高水平推进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近期,国家发改委印发了《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并召开全国2019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年度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今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进行全面部署。为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重点任务的工作部署和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结合浙江省实际,省发改委提出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具体介绍其中四项重点工作。
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调整完善户口迁移政策,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推进城乡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公租房、住房公积金向常住人口覆盖范围。深化“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全面落实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
二是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合作共建g60科创走廊。加快推进四大都市区建设,积极推动杭绍甬、甬舟、嘉湖一体化和衢丽花园城市群建设,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和中心镇建设,支持特色小镇有序发展,高质高标推进全省特色小镇建设。强化交通运输网络支撑。构建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快速交通网,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
三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分类引导城市产业布局,以推动都市区内各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导向,充分发挥杭州数字经济、宁波港口开放、温州民营经济、金义商贸物流等特色优势,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统筹部署空间保护和开发格局,科学编制详细规划。优化城市交通系统,因地制宜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制定实施城镇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棚户区的改造,调整优化教育医疗资源布局。高水平建设“城市大脑”,增强城市管理综合统筹能力,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动城市风貌塑造,提升城市人文魅力,彰显浙江建筑文化特色,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全面启动未来社区试点,聚焦未来社区“三化九场景”落地,以老旧小区的改造更新为主,兼顾部分规划新建,全面启动全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首批启动20个左右试点。围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未来社区及重大产业等领域,加大城市补短板项目支持力度,综合有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积极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
四是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吸引各类城市人才返乡下乡创业,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各级财政支持城乡融合发展及载体平台建设,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管能力,以市县域为整体,统筹布局道路、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等城乡基础设施。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城乡生产与消费多层次对接,培育发展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统筹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创业就业,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扎实推进美丽村镇建设,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活动,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实施乡镇有机更新,深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