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之声6月20日讯(叶树刚、通讯员张泽民、吴拯)长兴位于太湖西南岸,自古以来是鱼米之乡。
太湖街道紧挨着太湖,这里的老百姓有打渔、有种植、有经商、有外出打工……老百姓的钱袋子鼓鼓的,早已过上了小康生活。
就这样一个地,村集体的账本却厚不起来,各村每届村两委班子上来都把壮大村集体经济当做“第一把火”来烧。村两委班子重视那是好事,这些年各个村或多或少也壮大了一些集体经济,但是较迅猛发展的民营经济相比,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脚步显然慢了不少。
村书记意识到的,街道两委班子也早就看到了,但是太湖街道与许多地方一样,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也受缺资源、缺政策、缺办法、缺人才等“四缺”困境。以党委书记为首的班子成员,外出考察参观、下去走访调研、向上争取政策、向内寻求办法。经过几年探索,太湖街道各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已经奏响了“步步高”的乐曲。
村企合作 顺应形势助“借梯登高”
“哐当、哐当……”
一大早周煜新就来到王浜头循环经济产业园现场,听到挖机、塔吊、工程车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看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作为项目总负责人,他舒展开了久违的眉头,嘴里念叨着:“一天一个样,想到项目建成之后能给村里带来很大收益,真的干劲十足。”
王浜头循环经济产业园是该街道一个多村联建的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项目,由王浜头居委会牵头与街道其他5个村社合力筹建的。周煜新告诉记者,目前该街道散户喷水织机有 2000余台,存在一定的水污染问题。为此,在全县喷水织机散户全面整治开展之前,街道及早谋划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旨在年底项目建成后,将周边村的喷水织机散户集聚至园区,进行统一规范管理。“此举不仅解决了散户喷水织机引发的水污染问题,而且还增加了王浜头等6个村社的集体经济收入。预计项目投入营运后,每年可为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50万元。”
太湖街道祥符斗村2018年集体经营性收入20多万元,是街道出了名的集体经济“薄弱村”。祥符斗村党支部书记董建华说:“我们这里资源太少,周边企业也少,一直以来都是农业种植为主,村集体经济来源太单一,现在这个循环产业园每年的经营性收入我们提高了50万左右,可以干更多的事情了。”
和董建华一样信心满满还有南张浜村党总支书记宋建义,总投资326亿元的吉利长兴新能源汽车项目跟南张浜村仅一墙之隔。今年年初双方还签署了村企共建协议书,接下去,村里将为吉利配套建公寓房。“大项目就在家门口,正是我们壮大集体经济的好机会,每年至少给我们村里带来300万元收入。”宋建义自信的说。诸如此类“村企合作”的项目正在如今在太湖街道不断推出。目前,杨庄居委会、陆家斗等村计划在德玛克等一大批大项目周边村实施为企业配套的高级人才公寓项目等等。
盘活存量 精耕细作育“老树新芽”
又是一个大晴天,太湖街道官斗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倪惠龙站在居委会门口面露笑颜。他之所以喜欢晴天,是因为有了太阳光,屋顶上的光伏板就能源源不断发电,“阳光红利”便会自然而然产生。
今年3月份和4月份,官斗居民区分别在浙医二院太湖卫生院和太湖街道办事处会议中心安装了300平方米和500平方米的光伏板,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按照年发电量47000kwh和60000kwh来计算,我们靠‘卖电’每年可增收十三四万元。”倪惠龙粗粗算了一笔账,除了满足自用,余电可以上网,可以助力居民区集体经济增收。
此前,居民区的集体收入主要靠出租老厂房,去年,辖区对低小散企业进行了整治,老厂房被拆除了,仅有的集体收入来源没了,这让倪惠龙很焦虑,好在他迅速找到了一条“生金”的新路子——屋顶光伏。
今年,太湖街道的陈塘、陆汇头等居民区也纷纷加入了“光伏消薄”行列。“光伏发电不仅能助力居民区集体经济增收,还能缓解用电高峰时期的供电压力。”县供电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接下来,太湖街道将继续大力发展屋顶光伏产业,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实现绿色发展。
为了让为数不多的资源能够最大化产出,陈塘居委会计划对本村现有的3000平方米旧厂房进行改造,在原址基础上新建5层标准化厂房,面积扩大5倍,年收益可增加3倍。新塘村有新塘花园综合楼这一闲置资源,该村抢抓机遇成立和联物业有限公司,发展商业、餐饮等三产服务业,开展有偿、薄利的家政、物业、代理、保洁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考虑村资源短缺,街道通过对现有集体资产的利用开发,以精耕细作的办法,盘活存量资产、新增经营性资产,让现有资产这颗“老树”萌发出利用率、收益率提升的“新芽”,带来村级集体经济更高的稳定收入。
开源节流 花钱做事带上“紧箍咒”
古人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道理一样,村里赚点钱不容,现在村里有了钱,钱该如何花,如何管?这是最关注的问题。
随着省市县探索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的规范管理,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已基本实现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五个化”和“三个转变”的目标,即:组织网络化、产权明晰化、监督多元化、管理信息化、运行阳光化。从以资金管理为主向资金、资产、资源全面管理转变。在此基础上,太湖街道出台了《关于村集体项目大额资金“双审双签双监督”实施办法》,建立监督到位、监管有力、规范有序、公开透明的村级大额资金监管机制,进一步实现村级大额资金监管体系更加完善、资金使用更加安全、使用效益更加显著。“我们‘双审双签双监督’制度实施以来,有效的减少村级集体资金的浪费,让钱真正花在刀刃上。”太湖街道农业农村办办事员王华表示。
此外,各村壮大集体经济以项目为主,对项目施工方的资质认证也要求持证,为此还将街道负责项目招投标主任张立传吸纳进来,利用他对设计、勘察、图审、招投标等等环节进行专业指导,为各村有效的减少了资金浪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太湖街道不断探索实践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给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街道村级集体经济呈现出逐年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数据显示,今年1-5月太湖街道集体经济实现村均总收入183.3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113.6万元。
下一步,太湖街道将围绕“强村富民”目标,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力度,采取“联建物业” 、“盘活资产”、“集约经营”、“股份合作”和“服务增收”等行之有效的增收路径。“我们就是要多条腿走路,要八方进财,探索形成了一条新形势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太湖街道党委书记林敏如是说。
今年,太湖街道潜心谋划了28个项目,项目完成后,可实现每年增收1000万元以上,数据显示,截止今年5月底,太湖街道集体经济实现村均总收入183.3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113.6万元,均位列全县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