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之声12月28日讯 (记者 叶澍蔚,通讯员 陶玲燕)12月28日,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2018名品畅购节“鸣锣开市”,100余家品质企业积极参与其中。这也意味着,未来10天内,或有10万人次集中涌向这里“买买买”。按照去年的购买力推算,开发区将今年名品畅购节的销售额保守定在了“1亿元”。
超一倍新成员加入
2017年,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首次创新推出名品畅购节。为期6天的2017名品畅购节,参与企业通过开展大量工厂直销活动推出自身的明星产品,最终吸引了6.5万人次前来购物,销售额也顺利突破5000万元。
今年的名品畅购节在筹备初期参与企业数直接突破100家,产品品类涵盖了智能家居、布艺家纺、时尚服饰、医药保健等多个终端消费领域。
上一年的效益显现,让今年畅购节“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这一幕中的角色扮演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政府退到了更为幕后的位置,而企业冲锋在更为一线的位置。余杭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考虑到集中到一个地点展销的成本支出太高,上一年畅购节走了一条工厂直销的捷径。“没想到分布式直销的方式,还能带来这么明显的销量。”
销量的直接提升,也实实在在增强了企业参与畅购节的热情。今年在以各分散的工厂店为主的基础上,同产业链企业主动提出抱团新增了三大主题馆,即以家装一条龙的智能家居生活主题馆,以布艺家纺为一体的布艺家纺名品时尚馆,以健康检测、医疗保健等为主的生物医药健康体验馆。
“统分结合是2018年名品畅购节的亮点之一。” 余杭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畅购节参与企业的热情与信心,甚至超过了主办方。余杭开发区管委会将今年畅购节的目标销售额定在了1亿元,而记者综合企业提交的信息显示,明确提供数字的92家企业制定的目标销售额已逾1.6亿元。
瞅准了企业的热情度,主办方趁热打铁给广大消费者争取了极为给力的折扣。在一份向外流出的承诺书中显示,参与企业承诺“所售产品的价格优惠力度或促销力度不小于国内的其他任何销售网点,库存销售比例必须小于30%”。
培育名品才是最终目标
这一条款在实际操作中却“形同虚设”。逾80%企业将新品比例设在了90%以上,有不少企业甚至给出100%新品的承诺。有企业推出100%新产品的同时,却表示不在乎销量,主要目的在于宣传品牌。
余杭开发区管委会对2018名品畅购节参与企业也提出了“三不四零”条件:不以次充好、不虚标价格、不售假卖劣;实现零欺诈、零纠纷、零投诉、零事故。
在畅购节诞生前,开发区曾调研了很多企业,发现开发区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很多属于知名度高的终端产品,类似老板、新希望这样的市级以上名品的企业至少有30家。开发区内早已云集了一大批明星企业,春风动力、贝达药业、西奥电梯、民生药业等行业翘楚均出自开发区“方阵”。目前,开发区拥有规模企业281家,产值过亿元企业80家,上市企业10家。
开发区仍在不断地培育名品。“现在畅购节参与企业超过百家了。很多媒体、省市领导来问我们,你们开发区有这么多名品吗?” 余杭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透露,他们的回答是“我们现在很多不是名品,但我们在培育名品。”
在今年的畅购节中,主办方增加了现场观摩环节,要求具备条件的企业开设“工厂开放日”,推广工业旅游,提升ku娱乐的文化和品牌形象。与此同时,在三个主题馆还设置新品发布环节,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推出以“私人定制 个性化设计”等互动式、情景式消费体验服务。
“卖东西并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 余杭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解释,从消费端来看,畅购节主要是为了实现杭城老百姓的消费升级与美好生活;从生产端来看,则是为了扶持企业打造自身的品牌,抢占国内市场机遇。这也是开发区内“好地方、好生产、好生活”口号的真实写照。
精准扶贫的新模式
2018名品畅购节上,三大主题馆内的“黔恩土特产展销点”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驻足。展销点的产品来自贵州黔东南、湖北恩施等贫困地区,这两个地区正好是余杭区对口帮扶的两大地区。
这两大地区输出的农产品成为“2018余杭名品畅购节”上的一道特殊风景线。这些农产品通过畅购节走向了杭城的千家万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输血式扶贫。
“精准扶贫”是贯穿“2018余杭名品畅购节”的价值主线之一,畅购节主办方不仅要给予畅购节市场价值、品牌价值,更要给予其慈善价值与精神价值。在这样的价值叠加之下,畅购节输出了经济效益,也产生了意义非同一般的社会效益。
“向畅购节这样一个全民消费的平台,植入精准扶贫的概念,也可以让更多老百姓认识贫困县,支持贫困县。” 余杭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比起活动中的销量,产品品牌的输出是对这两大地区更强有力且更持久性的扶持。
与此同时,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商会还发起一份倡议书。他们向广大畅购节参与企业发出倡议,通过结对帮扶、爱心募捐的形式,共同参与到“精准扶贫”行动中。这份倡议书将原本为期10天的扶贫活动,蜕变成为企业反哺社会、责任担当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