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之声12月26日讯(记者 叶澍蔚,通讯员 张琪璇)12月27日,全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在杭州举行。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2018年发展改革工作,安排部署2019年发展改革重点任务。会议宣读了车俊书记、袁家军省长和冯飞常务副省长对发展改革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省发展改革委孟刚主任作了题为《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奋力实现发展改革工作新突破》的报告。报告围绕“三大攻坚战”、 重点领域经济体制改革、“一带一路”枢纽打造、“四大建设”等十个方面系统总结了2018年发展改革工作,紧扣提升高质量发展新能级、提升高质量发展支撑服务能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筑牢高质量发展底线、加强高质量发展能源保障、强化高质量发展组织保障等八个方面,对2019年发展改革工作作了部署。孟刚主任作工作报告、委领导结合分管重点工作发言和11市发改委主任交流发言。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各市、县(市、区)发改委(局)设分会场。
一、凝心聚力、奋力拼搏,2018年我省发展改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全力提高政治站位,坚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进发展改革工作
坚决把“四个意识”“两个维护”贯穿工作全过程。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创办“博学大讲堂”,首次开展春节回乡调研活动,深入开展“‘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大调研、委领导蹲点调研等活动。积极主动抓机构改革,打造工作主链条。全面从严治党落细落实。围绕构建“五清”体系建设“清廉发改”。
(二)着力补短板,“三大攻坚战”取得积极进展
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印发实施助力东西部扶贫协作地区脱贫攻坚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实现对口地区的干部派驻县县全覆盖;全省财政帮扶资金26.7亿元,是去年的5倍多。帮助对口帮扶地区14余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来我省就业。抓好13个结对县“携手奔小康”,完成援疆、援藏和援青规划的中期评估和修编。加快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结对县由35对增至54对,山海协作“消薄飞地”达10个。积极参与打好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启用我省企业债券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协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制定实施能源“双控”三年方案、高耗能行业项目缓批限批办法等政策。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金华等5个市县列入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试点,启动第一批省级静脉产业示范城市(基地)试点。
(三)着力强改革,重点领域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
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改革目标成功实现。推进承诺制、中介提速、信用监管服务等配套改革,8月份赋码备案的一般企业投资项目“最多100天”实现率达100%。迭代升级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面推广投资项目“一口受理”模式,实现平台应用、网上申报、网上审批、批文回传等4个100%,获全国发改系统“示范平台”第一名。大力推行“标准地”制度,全省省级以上平台出让“标准地”宗数、面积占比均超过70%。“标准地”改革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典型。价格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出台城镇燃气价格管理办法和配气定价监审办法。全面清理、规范、降低电网环节收费,降低一般工商业目录电价每度8.4分,圆满完成国务院“一般工商业电价平均降低10%”的目标任务,为企业减轻负担110亿元。能源领域改革有序推进。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规模至1100亿度,降低企业用电成本33亿元。印发实施第一批增量配网规划,实现非国网电网规划零的突破。扎实推进用能权交易改革。重点改革项目全面实施。编制推进“重点突破、先行先试、继续深化”三张改革清单,确定45项改革重点,总结推广26项改革典型经验。印发实施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四)着力促开放,“一带一路”枢纽打造等全面推进
完善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的对外开放“1 x”领导体制,印发实施打造“一带一路”枢纽行动计划。成立省“一带一路”综合服务中心和大数据中心。落实外商投资准入、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等负面清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持续深化。谋划全面全域全方位融入国家战略,明确专班专人、责任分工和工作制度。四省市共同组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共同筹备召开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签署11个重大项目合作协议,编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筹建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和项目库。协调推进12个重点专题合作和重大合作事项,启动省际断头路等基础设施项目,推动g60科创走廊实体化合作。积极参与编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实施我省高质量参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意见。
(五)着力筑平台,“四大”建设谋划实施开局良好
印发实施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建设行动计划。修编我省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完善大通道建设的专项规划体系。成立高规格的大湾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首次召开大湾区院士专家顾问团会议和知名企业家圆桌会,组建大湾区研究中心和大湾区数字中心。以杭州湾经济区“三廊四新区”为重点,启动产业集聚区等平台整合提升。按“面向重量级未来产业、聚焦标志性项目、培育领军型企业、打造高端产业链”要求,启动创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创建工作。深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实施我省特色小镇创建规划指南,公布新一批命名小镇、创建小镇和培育小镇名单。谋划形成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建设的重大项目清单,涉及项目331个、总投资3.45万亿元,精选出各自领域的十大标志性工程。大湾区科创平台、金融港湾等大湾区标志性工程启动建设,“四条诗路”、静脉产业等大花园标志性工程加快推进,杭温铁路、龙丽温高速景宁到文成段、杭州萧山机场枢纽等大通道标志性工程开工建设。
(六)着力稳投资,投资新政推进有力有序有效
实施投资新政,确立更加重视投资质量的导向。编制实施“4 1”重大项目建设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实行“月通报、月协调、半年督查、年度考核”,建立实施由常务副省长每月召开的省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协调例会制度。省市县长“152”项目工程顺利推进,预计全年开工建设316个,落地率64.5%,超额完成50%的预期目标。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提速。组织两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涉及项目1220个、总投资超1.6万亿元,项目全部开工。预计全年“4 1”重大项目投资超5000亿元,省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超4000亿元,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加快推进杭绍台铁路、杭州绕城西复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用杭黄铁路等98个重大项目。实施投资浙江回归牵引“5213行动计划”,预计全年浙商回归牵引省外到位资金4500亿元。深化央企合作,举办航空领域央企高校走进大湾区专题对接活动。
(七)着力强创新,数字浙江等新动能培育取得新进展
启动实施新动能培育行动计划。有力推进重大创新载体和项目建设。全力支持之江实验室建设,超重力模拟与实验装置项目可研获批,认定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25家。制定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发展等3个行动计划,引导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速,抓好5个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试点。
(八)着力惠民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牵头推进全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形成2017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评价报告。举办第四届浙江国际健康产业博览会,发布健康产业“四个一批”监测报告,推进健康特色小镇、产业基地、重点企业和项目建设。推进第19届亚运会场馆、西湖大学等项目建设。抓好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列入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的“推进轨道交通建设500公里,新增屋顶光伏装机100万千瓦”,均提前超额完成。加快储气设施规划建设,保障民生用气。
(九)着力当好参谋,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做好服务
经济形势研判能力有新提升。抓好经济形势分析这一品牌,完善发改牵头、部门和地方协同的工作机制,抓实万家企业监测、企业调研、专项分析。政策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统筹安排一批重点研究课题,组织专班深化研究、实证调研和对策谋划。“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全面完成。评估报告顺利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审议。
(十)着力数字化转型,用数字发改建设助推数字政府
建设
数字发改率先启动实施。数字发改项目扎实推进。经济运行平台率先在省政府数字化转型专题会上现场系统演示。信用平台在温州、台州、湖州等地加快应用。“一带一路”、“东西部扶贫”、“山海协作”等数字化项目初步建成。
二、2019年全省发展改革重点工作
(一)着眼提升高质量发展新能级,更大力度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四大”建设
制定贯彻落实中办《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建设规划管理数字化平台。全面融入牵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共同编制规划纲要和规划建设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出台我省加快推进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和行动方案。完善四省市协同运作机制,建立我省长三角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加快推进大湾区建设。编制实施大湾区空间规划和重大战略平台空间规划。启动十大重点平台建设,制定实施十大标志性工程方案和专项计划。深入开展“人人成园丁、处处成花园”行动,印发实施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启动大花园典型示范建设。继续抓好丽水等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加快推进以大通道为引领的综合交通建设。推进杭温铁路,杭绍台铁路,杭金衢高速拓宽,临金高速,杭州、宁波、绍兴地铁等重大项目。加快商合杭铁路、千黄高速公路、沪苏湖铁路、嘉兴机场货运枢纽等重大项目。提速实施杭州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宁波穿山港铁路支线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大都市区建设。高标准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确保完成三年行动计划。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公布特色小镇“亩均效益”领跑者名单,产生新一批命名小镇、创建小镇、培育小镇者名单。加快海洋强省建设。加快实施“5211”海洋强省行动。加快宁波、温州两大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启动智慧海洋工程建设。
(二)着眼提升高质量发展支撑服务能力,更大力度做好经济社会形势监测预警工作
强化经济形势监测预警分析。抓经济运行数字化平台迭代升级。着力抓好国民经济动员和军民融合工作。扎实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和监测分析,启动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前期工作。印发实施大运河(浙江)文化带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社会办医跨部门审批办法,推进健康产业“四个一批”载体建设。
结合大运河文化带、之江文化带、诗路文化带,谋划一批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重大项目。统筹推进之江文化中心等重大项目。加强价格和收费监管。全面落实国家降成本举措,实行可再生能源标杆上网电价退坡机制,坚决清理天然气供气企业不合理收费,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动态调整全省政府定价管理的经营服务收费目录清单。健全绿色发展的价格政策体系。
(三)着眼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更大力度推进扩大有效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
保持投资稳定增长。深入实施投资新政,聚焦基础设施补短板、聚焦“四大建设”促提升、聚焦民间投资增活力,制定实施扩大有效投资“4 1”重大项目年度计划。谋划推进数字经济、生命健康、高端装备、文化旅游、能源环保等“五个千亿”产业竞争力提升工程,着力补强产业和创新短板。持续抓好省市县长项目落地。继续抓好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建立省重点项目月度对标亮灯监管和动态调整制度。启动未来社区试点建设。规范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立向民间资本推介ppp项目的长效机制,总结推广杭温铁路等ppp示范经验。完善央企对接机制,分领域举办“央企走进浙江大湾区”系列活动。组织举办省外投资浙江回归牵引等专题活动。打造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3.0版。坚持“一件事办理、一个系统审批、一个项目库管理”,确保企业投资项目服务继续领跑全国。
(四)着眼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和优化营商环境
巩固“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改革成果,继续打好区域评价、承诺制等改革组合拳。推动“标准地”改革扩面提升,省级以上平台全面推行“标准地”供地,省级以下平台新批工业用地“标准地”占比不低于30%。牵头推进重点领域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提升经济活力、优化经济环境等重点改革任务落地生根。深入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等国家级改革试点。深化景宁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创新改革试点。出台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试评价。深入推进营商环境试点,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全面实施打造“一带一路”枢纽行动计划,推动实施十大标志性工程,召开“一带一路推进大会。编制实施重大外资和“一带一路”项目“双千亿”工程,推动中印尼产业合作园等境外投资项目建设,扩大省内优势产能、装备和适用技术的国际合作成效。全面实施信用建设“531x”工程。优化信用评价、信用档案、红黑名单三类通用型产品。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规范发布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信息。
(五)着眼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更大力度推进新动能培育、创新发展和产业布局优化
全面实施新动能培育行动计划,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协同推进之江实验室、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双创示范基地等高能级创新载体建设,争创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出台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方案。全面实施数字浙江建设方案, 建设云上浙江、数据强省两大支撑,推动政府、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抓好数字浙江的宣传引导,营造浓厚发展氛围。着力打造若干世界级万亿产业集群。聚焦汽车、绿色石化及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重点建设宁波前湾新区、杭州江东新区等4个超千亿汽车产业园区。落实高质量创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指导意见,抓好首批平台创建,
推进一批标杆性项目,招引一批领军型企业。深入实施我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加快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和深度融合。实施我省生产性服务业行动计划,落实共享经济发展计划,实施现代供应链发展行动,实施新兴消费等六大重点工程。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吉利智能汽车、中芯国际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集成电路、飞机零部件等项目落户我省。
(六)着眼于筑牢高质量发展底线,更大力度推进东西
部扶贫协作和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
持续高标准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加快合作项目落地,落实好就近就地就业和来我省就业指标任务,加大深度贫困地区挂职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派遣力度。创新对口帮扶方式,争创文化旅游、社会帮扶等特色帮扶亮点。加快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研究制定我省鼓励“飞地”经济发展政策意见,全力推进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和“消薄飞地”等各类山海协作共建平台建设。
(七)着眼加强高质量发展能源保障,更大力度推进
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
强化能源运行调节。依托“数字能源”系统,加强能源运行分析和动态监测,抓好天然气需求侧管理和重要时间节点天然气安全保供。加快高效清洁、多能互补的能源网建设,加快建设长龙山、宁海、缙云抽蓄电站及舟山lng接收站二期等在建项目。倒逼高耗能、高耗煤落后企业、产能、设备的淘汰和退出,优化项目用能。加快发展光伏、生物质能、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积极争取省外来电和天然气资源。全面开展用能权交易。
(八)着眼强化高质量发展组织保障,更大力度推进
系统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打好清廉发改建设组合拳,完善数字发改三年实施方案,推动数字化项目与发改职能深度融合。持续推进规划、投资、监测、信用、能源、oa 等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