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之声9月19日讯(记者叶树刚、通讯员闵峰)喜庆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我省第一万家农村文化礼堂落成之际,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用当地传统手工艺---柳编为题材,自编自导了一台乡村丰收大戏。
庆祝丰收,共享喜悦,湖州东林镇锦山片农民多以养鱼为主业。养鱼能手沈庆章介绍,以往养鱼多在秋冬季节捕捞,但是现在养鱼,技术手段提升了,一年四季都可以捕捞,月月都可以丰收。“一网拉上来的时候真是最兴奋的时候了,鱼贩子车就在边上等着,我们就等着数钱。我算算按照现在的行情,我一年20万收入总是有的。”沈庆章说。
在东林,不管是鱼还是稻谷,丰收的农产品都会放进一种叫“柳编”的容器里。东林柳编是一种用柳条(杨条)编织而成的农用盛器,柳编本身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盛器又可以装满果实,寓意丰收。东林镇的泉庆村、泉益村以及泉心村一带盛产杨条,自古有杨条加工、制作柳编的传统技艺,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2008年,东林柳编就已经申报了湖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6年又申报浙江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获得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文化厅颁发的“东林柳编”牌子。泉庆村也利用文化礼堂阵地、柳编制作陈列室等场所,宣传东林柳编非遗项目。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盛器又因其可以装满果实,寓意丰收,受到大众的喜爱。
活动中,湖州朝阳街道北齐巷社区还特意组织到东林镇泉庆参与学柳编,与农民兄弟共享丰收喜悦。
通过传统技艺、歌舞、丰收等表演,组成了一幅水乡农村特色的“秋收”画,揭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秘面纱,展现了农村“迎中秋、庆丰收、享果实、促发展”的新面貌,本次活动也吸引了朝阳街道北齐巷社区的一众居民前来观看,使城市里的居民感受农村的秋收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