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心“老娘舅”化纠纷 “安居乡里”显真情-ku娱乐

贴心“老娘舅”化纠纷 “安居乡里”显真情
2022/12/10 18:18:00 编辑:叶树刚 点击量:14424

    浙江之声12月10日讯(通讯员:陈彦君、陈晓红)走进湖州市长兴县雉城派出所大门,左拐就是“董平调解室”,紧挨着调解室的就是董平的办公室。他笑言:“都在大门口好啊,这样群众好找,我自己也方便。”

  确实,从警36年来,他始终把群众放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安居乡里”显出真情。他从未离开过基层,尽心倾听群众心声,努力开展调解工作,并探索创新出一套警媒、警村、警企、警司联动的“四方联调”模式,是同事眼中的“金牌调解员”,百姓心中的“贴心老娘舅”。据统计,“董平调解室”自2012年9月成立以来,已成功调解矛盾纠纷8300余起。

  “有啥窍门秘诀吗?”

  “在这里。”董平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个小本子。

  这是董平的工作笔记本,业务技巧、调解妙计、经验感受……他习惯把重要的事情记在上面。这样写满“干货”的笔记本,在他办公室书柜里已攒了40多本。

  成为政协委员后,董平的笔记本里增添了政协学习调研、委员履职心得等内容。“全省三级政协联动,推进社会治理领域‘最多跑一地’。”“第16次双月协商视频会: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董平坚持每天都作记录。

  “感觉更费本子了,以前一年一两本打住了,如今三四本不够用。”董平笑着说。笔记本虽不起眼,却是他履职的“秘笈”,有大用处。

小小的笔记本为董平的提案撰写提供了不竭源泉。在基层干了半辈子的董平,看问题透彻、提建议务实,“秘笈”上记录的都是“武功心法”。为能拿出高质量的提案,董平积极发挥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系广泛的优势,向“老政协”们取经、向领导同事们学习、向文字工作者请教,常常深夜独自在书房用“一指禅”敲打键盘……

  这些年来,董平相继提交了《关于建立农村文化礼堂规范化长效管理运行机制的建议》《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建议》等多篇“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高质量提案。有的提案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肯定,有效推动了相关问题的落实。

  董平的工作案例背后处处“写”着故事。有个调解案例,董平一直记忆犹新:“那回,我上门39次。”

  在雉城派出所辖区内有对亲兄弟因家庭财产分割问题积怨30年,兄弟俩常为了“母鸡啄了谷子”“枝杈刮了瓦片”等小事报警。董平决心把这起矛盾彻底解决。

  “血脉相连,手足情深。有什么事不能坐下来说?”“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在这次调解中,董平说法、讲理、用情,还巧借“六尺巷”等历史典故。见“正面攻势”起了成效,董平又展开“迂回战”——通过电话与双方儿女联系,让他们“吹吹耳旁风”“打打亲情牌”。就这样,董平前后历时3个多月、上门调解39次、电话联系无数回后,兄弟间存续30年的矛盾终于云开雾散。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基层调解工作复杂、难度系数高,但董平乐此不疲:“每一次调解,都有别样感动。”

年初,某小区6楼住户家中漏水,4、5楼住户家中渗水,装修损失每户数千元,与6楼住户发生纠纷。董平了解情况后,联系专业人士上门实地检查,认定4、5楼住户家中装修损坏确实是6楼住户家中漏水导致的,后联系社区、物业解决了6楼住户家中的漏水问题。

协商赔偿问题,一次次上门做工作,让当事人意识到不能因次破坏邻里和睦。最后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出发点,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邀请电视台全程记录调解过程,最终达成和解,当事人事后送来锦旗致谢。

“群众找到我就是相信我……”“安居乡里”之路上,董平的日常工作直接面向群众生活,他注重搜集群众普遍关切的问题,发挥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使一些民生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疏导。那不计其数的锦旗就是那些“真情”最好的见证。

分享
ku娱乐的友情链接: | | |
 浙江之声频道ku娱乐的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ku娱乐 copyright 2011
浙江新蓝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提供ku娱乐的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