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之声12月19日(通讯员:陈雅琦)“您好,请扫一下这个二维码,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时时为您警惕陌生电话和不明链接。”连日来,湖州市德清雷甸派出所组织开展了多场国家反诈中心app推广专项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群众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意识。
“我们按照‘反诈宣传全面化、预警劝防精准化、打击犯罪专业化’的工作思路,创新构建反诈‘3 ’工作法,全面提高群众的警惕性,筑牢防范网络诈骗的‘金钟罩’。”雷甸派出所所长张华说。今年来,雷甸派出所精心谋划,针对农村发案多、反诈宣传薄弱的问题进行重点安排,以“反诈不停·共富同行”为工作主线,瞄准关键环节,总结规律经验,多措并举落实,切切实实守护好群众“钱袋子”。
数据是最有力的“见证者”:今年来,雷甸辖区电诈发案数、损失数分别同比下降20.59%、53.63%,案件高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
坚持“部署 机制”,构建反诈体系。
随着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犯罪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犯罪持续下降,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犯罪已成为当前的主要犯罪形态,成为公安机关面临的重要挑战,成为复杂的社会治理难题。
雷甸派出所第一时间吃透上级精神和具体部署要求,一把手带头研究谋划,细化目标,量化指标,形成具体推进时间表和路线图。借力大数据,对今年以来辖区涉诈警情、案件进行全方位研判分析,梳理出高发诈骗类型、易受骗群体和案发相对集中区域,并根据严重程度划分“低中高”三类,实行动态分级宣传,特别对“中、高危”人员、区域落实“面对面”宣传、“人对人”下载、“点对点”张贴,让最容易受骗的人和地受到“重点照顾”。
雷甸为工业镇,行业场所类型多,人口流动性大,该如何做好防诈、守好百姓的钱袋子?
答案来了——雷甸派出所通过“线上”、“线下”两个阵地进一步开辟反诈阵地。“线上”,联系移动运营商每月自动抓取辖区外来人员手机数据并发送预警提示短信,每周在各类微信群发布辖区反诈周报,每日实时发布防电诈知识和警示案例,共发送短信11万条,制作反诈周报63期。“线下”,联合村(社区)、企业、学校负责人,兰姐工作室等志愿者队伍,借助扫楼行动、群租房安全管理、全员核酸检测等工作载体,在做好“大水漫灌式”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因情施策开展“精准滴灌式”宣防,真正实现防诈工作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不断开辟新阵地,才能在反诈全民斗争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没想到真有骗子骗到我头上,幸亏雷甸派出所工作人员电话来的及时,这6万才得以保住。”李女士亲身体验了这一场骗局,感慨良多。
雷甸派出所巡逻队员每天都驾驶移动宣传车、警用电瓶车对经研判分析的防诈重点群体和地点,开展针对性的“亮灯”巡回宣传。同时,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反诈平台,明确每日副班人员具体负责,确保下发的每起预警指令能得到第一时间流转处置,做到快核查、劝阻和拦截,杜绝因平台预警处置滞后导致群众财产受损,也是因为预警及时,李女士才有这样的感慨。李女士还特地跑到雷甸派出所,想给劝她的工作人员1000元钱,被强烈拒绝了,李女士为雷甸派出所及时的电话和耐心细致的劝阻点赞。今年以来,雷甸派出所共落地核查并反馈3937人、预警劝阻率达100%,实施止付账号130个、冻结资金257.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