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永嘉学院:教育赋能永嘉乡村振兴-ku娱乐

温州永嘉学院:教育赋能永嘉乡村振兴
2022/12/14 12:57:00 编辑:李晓华 点击量:11432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些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也为永嘉学院助力永嘉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指南。近年来,永嘉学院充分发挥公私合作办学机制优势,促进学院转型升级,逐步形成开放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社区教育三体并进的办学体系。同时,始终把助力乡村振兴作为时代赋予学院的神圣使命,多管齐下,产教融合、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用教育赋能永嘉乡村振兴,用踏实的脚步在永嘉乡野田间走出了永嘉学院清晰的助农印迹。

开班送教为乡村振兴  注入“源头活水”

乡村最基础、最紧缺、最急需培养的人才是高素质农民、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和乡村服务人才。为此,永嘉学院审时度势, “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到目前为止已招收749名农民大学生、94名村社干部学员, 同时开设村社干部“学历 能力”提升班、社区干部培训班、职业技能培训班等。根据村社干部与农民群众的学历和作息时间特点,结合开放大学办学机制,围绕“基层组织建设、党性教育、集体经济、现代农业、乡村治理、农村法治、乡村文化、干部素养”等八大课程,建立不同主题的“村社课堂”,开展现场“观摩学习”,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招进来坐在教室学习是一种方式,送下乡到家门口教也是效果显著。仅今年永嘉学院就组织开展了8场助力乡村振兴送教下乡活动,足迹遍及沙头、岩坦、云岭、界坑等地,内容涉及田鱼养殖、茶叶种植、黄桃的种植和栽培等,针对性强,大受村民欢迎,充分显示了教育的力量。这些从永嘉学院走出来的新型职业农民,能围绕农业发展所需,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  打造乡村 “致富之路”

为贯彻落实《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战略部署,结合开放大学农村人才培养战略规划,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根据温州开放大学制定的《温州城市大学助力乡村振兴“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2022-2025)》,从今年起,永嘉学院实施助力乡村振兴“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面向村社干部、产业带头人、农技人员、农民等群体,力争每年建设1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共富实践基地,组织10名讲(导)师建立共富讲(导)师团,开展10场以上送教下乡活动,培养150名乡村振兴人才。

奔向共富路,永嘉学院有作为,联合永嘉县委组织部积极开办村干部学历提升班,让“一肩挑”的领导干部在学历上有一个提升的机会,在才干上有一个进步的空间,眼界开阔了回到农村才能发挥更大的作为。同时,永嘉学院重视当地农民大学生的意识引导和习惯培养,充分发挥事前“引导”和事后“鼓励”的作用,为他们提供晋升、发展的通道,助力年轻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成长,加速提质,有更大的积极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目前,永嘉学院培养的一批高素质农民大学生,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 “赶考路”上的生力军。

基地共建 研学实践  探索“沉浸式”助力模式

作为一所基层县级电大,永嘉学院从不满足于只输出课本知识,尤其是面对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这个课题,学院携手岩坦镇源头村开展“基地共建”项目,双方在结对共建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研究建立长效结对共建机制,探索电大思政工作新模式,创新农村党支部主题教育新模式;与永嘉旅游部门合作开展旅游讲解员培训,进一步丰富讲解员知识储备,提高讲解质量;积极开展家庭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让更多家庭掌握更佳相处方式方法,让家成为更好、更温馨的港湾。

共建是长效机制,研学实践活动则是永嘉学院了解农村现状的有力举措。永嘉学院教师学生和村干部共处一堂,就村情户情、党建、人居环境卫生,农特产品、村集体经济发展等进行交流。金溪镇霞畲村村民致富不忘回报故土,村里成立爱心基金会、界坑乡信岙村有鲜为人知仙境般风景点、桥头镇黄坦村芋头面积达到40亩、岩坦镇白岩村户户会做素面但销售不佳等,面对面的沟通让同学们听闻到许多新鲜事,也进一步催生了他们“广阔农村大有作为”的信心。村干部们也在讨论中得到共识,共富是奋斗出来的,“等、靠、要”不来。现在村民增收后,思考最多的问题是集体经济如何壮大,所以要集思广益,主动担当作为,闯出一条路子来。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永嘉学院在永嘉乡村振兴中砥砺前行,未来将继续集众智聚合力,汇聚技术、平台、人才、成果等创新要素,以多学科支撑、多平台联动、多团队协同、多元化呈现等方式,用知识的力量、教育的能量,实践在永嘉美丽乡村的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增添一份职教人特有的色彩。


稿源:永嘉县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 邵晓荷 记者 董秀燕


分享
ku娱乐的友情链接: | | |
 浙江之声频道ku娱乐的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ku娱乐 copyright 2011
浙江新蓝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提供ku娱乐的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