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新华网、人民网、浙江日报、杭州日报等多家全国、省级主流媒体组成的采风团走进绍兴,开启了“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媒体采风”之旅。采风团走访了绍兴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的部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示范村,探寻绍兴文旅从“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米”的提档升级之路。
绍兴是一块积淀着千古文明而又充满勃勃生机的厚土,也是一座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今年3月起,绍兴市文广旅游局在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3区12个村建立了“高质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基层联系点”,以需求为导向,定制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案,开展面对面贴近群众的文化服务。据了解,基层联系点将围绕乡村图书馆建设、文化礼堂软件提升、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培育及宣传推广、村级文化活动队伍建设、陈列展览、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活化利用等方面开展精准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米”。
一村一品 多元化手段推动“最后一米”
经对越城、柯桥、上虞3区12个村的实地调研,每村的特色各异,乡村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亦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常态化特点。柯桥区漓渚镇六峰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得天独厚的优雅环境和严谨的教学风格自古便吸引着文人雅士。周元棠就曾于六峰村读书、教学五年,其私塾 “秋斋”在2019年故址重修,并命名为“山下书屋”。目前,建筑面积300余平米的“山下书房”四合院式建筑已完成,收藏了周元棠《海巢书屋诗稿》等藏书,按历史场景,真实还原“秋斋”的布局。如今,“山下书房”成为了中小学生参观、体验、启蒙的研学之地。绍兴图书馆也在六峰村设立了图书流通站,并开展了送书、送讲座下乡活动,将合力打造“山下书房”。
“崇文尚教” 是漓渚镇朱家坞村的优良传统。笔者看到,在 “朱家坞文化研究中心”内,老先生正在教年轻小辈书写毛笔字,浓重的墨汁在宣纸上逐渐舒展,文化的基因亦在墨香里获得了传承。“三姓宗祠”的牌匾在阳光下显得厚重与祥和,墙上朱、何、柴三家姓氏的由来与变迁述说着朱家坞村的深厚底蕴。朱家坞村围绕文明礼仪、家风家训等开展道德讲堂、民俗活动、文艺演出等,让村民尽享精神盛宴,从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漓渚镇的棠棣村,背靠兰渚山脉,是一个以花闻名、以花致富的小山村,素有“棠棣无处不逢花”的美誉。棠棣马路宽敞整洁,兰花是该村的主打品种。棠棣村依托“花木之乡”的资源禀赋,通过研学、观光旅游,壮大花木经济,直播电商更是让兰花销售插上了转型升级的翅膀。
非遗传承 守住了乡村的根脉记忆
时间让岁月定格成了一道乡愁,村子的样貌在时光流转中焕发出了独具特色的魅力。倪梁村位于上虞区小越街道,是明末名臣、著名书法家倪元璐的故乡。村内素有剪纸、竹雕等民间工艺非遗传承,文化底蕴深厚。倪梁村充分挖掘本村特色文化,专门开设剪纸、竹雕作品展览室,修复了倪元璐故居遗址,先后落成元璐书房、倪元璐纪念馆和鉴知馆。倪梁村将散落在村内的“倪元璐文化”、剪纸、竹雕这三颗文化珍珠完整地串起来,村内剪纸非遗传承人孙汲闻等开展剪纸培训,弘扬传统剪纸艺术。倪梁村以农村文化礼堂为阵地,举办春节戏剧七天乐演出、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活动、腊八节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坡塘“聚土为坡,积水成塘”是为“坡塘”。
越城区鉴湖街道坡塘村曾是10个后进村之一,它的蝶变始于2016年。那一年,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开启。那一年,坡塘村找到了自己的文化定位——范蠡养鱼地、绍兴莲花落祖师爷唐茂盛的故乡、千年古道、百亩茶园——风雅坡塘。如今,坡塘村貌焕然一新,已成为市民周末出行的热门打卡地。绍兴莲花落创作基地落户坡塘,驻村艺术家、中国曲艺牡丹奖得主“白牡丹”陈祥平每周都会抽出一两天的时间来村里教村民唱莲花落,《清新坡塘》便是她特地为坡塘创作的。“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后来的几十人,现在连其他村的村民都赶到我们这里来学唱莲花落了。” 坡塘村党支部书记罗国海说,“艺术家驻村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带动了邻村村民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信步叶家堰,闻嘤嘤鸟语,品丝丝酒香,赏步步美景,处处是景,处处可游。柯桥区的叶家堰居村,成功打造了独具“鉴湖古韵、枕河村落、风情水街”的特色江南水乡村落风貌,唱响了“鉴湖第一曲·酒源叶家堰”文旅品牌ip。叶家堰居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引进了绍兴黄酒酿制技艺非遗体验基地和扇面画非遗传承工作室,也打造了受年轻人欢迎的会稽山1743黄酒吧、二次元偶像剧场、个性化民宿青沉居舍、特色西点美食店寻常惦·m咖等,以及融汇东西南北菜品的埠头酸菜鱼和绍兴本帮菜馆鹅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