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之声11月21日讯(浙江之声记者韩欣阅 通讯员姚旺 周贺阳)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一封封红色家书寄托着革命先辈们对家的温情渴望,点燃着对革命事业的激情。和平年代,一封家书,承载思念;一封家书,传递关怀,蕴含深情;一封家书,催人奋进,砥砺前行。在部队,写家书是一项优良传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走进武警浙江总队新兵团“红色家书”朗诵会的现场。
诗情画意 饱含深情
“时至望安,见字如晤……,儿在军营,衣甚暖,食颇饱,寝亦安,友皆善,可时常忆故乡,此去,故乡再无四季,念母体弱,未能侍其旁,记头痛,定要见医,强忍不可,身体本钱,儿今堪用,虽千余金,当贴家难,忠孝二字,难言。儿不孝,当忠先,而后余生报二老,父母衣多些,行且慢,勿挂念寝眠可安,儿将建勇,勇冠三军。”
新兵十中队毕昌盛,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在家书中寄托着思念、牵挂和叮嘱,表达自己的报国从军之志。自古忠孝难两全,投身军营,就要常存向上之志,以实际行动,不负戎装、不负亲恩、不负青春。
寄托思念 叮嘱牵挂
“妈妈近来可好。家里稻子可都弄好了吗……
妈妈,手脚发麻的毛病可好点了吗……
妈妈,换季节了,给自己买些喜欢的衣服穿,别太省吃俭用……
今年是小弟初中最后一年,务必抓紧,一刻也不不能放松,记得告诉弟弟,一切东西都要靠自己的努力……”
新兵五中队李想,朗诵着自己的家书,饱含热泪。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儿行千里也必然会对远方母亲担心和牵挂,一封家书,充满着叮嘱和牵挂,尽显思念之情。
男儿青春 壮志凌云
“山河已秋,回首离别之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谁能铁石心肠轻言离别!孩儿自小立志从军……,我亲爱的家人们,投身军营,我便只知向前,我已不再是曾经那个稚嫩的少年,我的肩膀终于可以扛起责任,现如今顶天立地!我坚信:大鹏一日腾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勿念,安好!”
新兵一中队蔡远军朗诵着自己的家书,慷慨激昂,尽显豪情壮志。作为新时代的革命军人我们都应感到庆幸,庆幸我们的青春有穿军装的样子。要在奋斗中领悟青年观——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加钢淬火 百炼成钢
“士不可以不弘毅,部队与我而言是个全新的世界,记在心里的不再是“abcd”和“之乎者也”,而是“一二三四”和“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叠豆腐块、跑三千米、拉单双杠,学习队列、擒敌、刺杀、战术……训练场上,面对苦累不退缩,遇到困难不逃避,临炽烈而不惧、面千锤而不颤,百炼成钢,心钢而行钢,终为行伍之坚钢、战斗之利刃。”新兵六中队武轼,满怀骄傲地在家书中写道。
一封家书承载着牵挂和思念,一封家书展显着豪情和壮志,一封家书见证着成长和蜕变。子女给父母最好的礼物,莫过于自己的成长,在军营这所大熔炉里,我们必将淬火加钢,百炼成钢,早日实现“两个转变”,担当起强军兴军的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