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之声11月9日,记者张苑 通讯员 高晓玲】
龙舟,自古就是中国人所创。杭州余杭的五常龙舟作为独一无二的地方文化存在,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如何发掘并弘扬这一地方文化呢?今天,2022年余杭区“非遗进社区”系列活动之“大运河文化艺术周”五常龙首摄影展正式开展。
活动现场,《龙首:五常龙舟长镜头》首发,《龙首:五常龙舟长镜头》由原余杭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余杭西溪综保总指挥屠冬冬组织编写,由著名作家、杭州市作协副主席孙昌建,杭州市作协名誉主席袁明华,余杭区作协主席张海龙执笔,青年摄影家、策展人屠春摄影,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先后历时3年。该图集记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常龙舟盛会”的历史与传承,收录了五常街道各村社现有的两百余个龙首的照片。图册的出版对于保存历史记忆、延续文化血脉、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对余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发展更具开拓性的作用,是对五常独特文化魅力的非遗项目的全面展示。
“五常龙舟的每个龙头都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外人看来大同小异,但是实质上从外形到神韵都是各具个性。它们都是当地的船匠师傅一刀刀刻画出来的,它们有的通体黑色,头顶“王”字,星宿立于之上,双目圆睁,威武非常;有的红、黄、绿、蓝色彩缤纷,吐舌张望,憨态可掬;有的锦缎包裹,缀满珠串,庄严华丽。”青年摄影家、策展人屠春介绍,图片拍摄历时三年,通过直接摄影的手法,采用彩色大画幅的画面,拍记录了五常街道内所有可寻找到的所有龙头,让龙头的细节、神态清晰展现,希望带领大家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据了解,杭州余杭五常龙舟胜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五常城市化推进速度异常迅猛,不仅高楼大厦层出不穷,新的业态和年轻的人流,将这一带快速充盈,原五常地域的风貌正在逐渐消失。而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五常龙舟胜会,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
用怎么样的方式将这凝结五常(西溪)一带百姓血脉传承因子的文化现象保存下来?摄影展现场,会与嘉宾纷纷表示,要更好地记录、传承弘扬五常龙舟文化,在杭州地方文化中不断推广这一充满民俗性且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化形式。当然除了推广龙舟文化本身外,还可以设计出一些衍生的文创产品,便于更好地传播。
据了解,目前 五常街道与美丽洲文化发展基金会、余杭区文旅局携手组建“龙舟小队”,深入镇街,河港,相贤,查阅史料,座谈研讨,用文字、照片,从不同角度探寻五常龙舟的历史与传承。
“五常龙舟不仅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团结拼搏、奋力向前的龙舟精神影响着一代代五常人,希望借此机会拂去尘埃,探寻五常发展的文化密码,继续发扬龙舟精神,让传统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焕发新活力,助力余杭打造历史文化新中心。”五常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许正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