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至22日,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能力大赛(戏曲表演)在杭州举行。金华艺术学校的四名学子在本次大赛中斩获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的佳绩。
值得一提的是,金华艺校此次参赛获奖的剧目,既有金华地方特色的婺剧,也有被誉为中国戏曲剧种之首的京剧。
师生同心 刻苦训练
四名学子斩获省级大奖
据了解,本次大赛由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主办,来自全省7所学校的8支队伍参赛。比赛内容包含基础知识、唱念基本功法展示、做打基本功法展示和剧目表演。
为了备战此次省赛,新学期一开学,金华艺校就着手选拔优秀学生,量身定制剧目,并开始紧张的训练。
此次参赛的郑妍慈、郑诗晴、麻锡妃和陶一飞四名学生,其中两人为首次参加省级大赛,要想在全省大赛中脱颖而出,殊为不易。
为此,副校长(主持工作)范红霞带领婺剧科唐自星、李林、王文鸽、王晓文、吴行柘和器乐科曹礼建等老师全力以赴,除了创作改编剧目和音乐、设计舞美服装等,还每天从早到晚指导学生练功,不断改进表演水准。学校乐队甚至跟到了杭州,现场为演员伴奏。
比赛期间,因为各项比赛活动紧凑,为了帮助同学“抢妆”,老师们顾不上吃饭休息,直到晚上9点多比赛结束才吃上一顿像样的饭。
郑妍慈表演的剧目是《挡马》,因原搭档训练受伤,临时换了搭档,需重新磨合,两人为了练好“扛虎跳”这一高难度动作,记不清练了多少次。“赛前还练了十几次,其实脚已经很痛了。”郑妍慈说,“如果磨合得再好一些,相信能获得更好的成绩。”
“绑着20多斤重的大靠,穿着四五厘米高的厚底鞋,真不敢往下跳啊。”郑诗晴表演的剧目《战金山》中,有一个“蛮子下高”的动作,要从1米多高的高台上侧空翻下,难度极大。“还好老师们每天给我指导,陪我练习,最终在比赛中稳稳落地。”
陶一飞表演的《火烧子都》难度也不小,在练习一个540度空中转体后平躺落地的动作时,一不小心就会伤到腰。麻锡妃在《梳妆》中饰演待出阁的新娘,虽是文戏,也有绝活,比如抛手绢,抛出去后要在空中飞一圈后收回,更重要的是还要通过动作、声音、眼神等将角色人物特征刻画到位。
22日晚,大赛结果出炉,郑妍慈、郑诗晴荣获二等奖,麻锡妃、陶一飞荣获三等奖。
获此佳绩,让范红霞和老师们颇感欣慰。“备赛期间,孩子们刻苦,老师们也很辛苦。每天从早8点到晚10点陪孩子们训练,指导他们规范动作、唱腔,还要帮孩子们梳妆、穿戏服、准备道具,一刻也没歇着。”范红霞说,师生同心,其利断金。
培养学生一专多能
提升新生代演员的全国竞争力
婺剧是金华的一张文化金名片,近年来在全国乃至全球大放异彩。而金华艺校,则是婺剧人才的摇篮,其王牌专业就是婺剧。
在培养新生代戏曲人才的过程中,金华艺校正不断改革创新,探索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在熟练掌握地方剧种的同时,成为全方位、综合性的“文武双全”的戏曲人才——什么戏都能唱。
“只有这样,我们的地方剧人才才具有全国性的竞争力,也更有可能吸收各大剧种的精髓为我所用,更好地呈现婺剧的光芒。”副校长(主持工作)范红霞说。
为此,金华艺校凝聚教师们的特长,发挥团队的潜能,带领学生学习京剧、昆剧等其他大剧种的优点,并努力克服地方剧的一些短板,比如“吐字清晰”“字正腔圆”等唱念基本功方面的不足。她认为,戏曲讲究声情并茂,唱念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法,必须跟得上其他大剧种。
“以往出去参赛,我们主推的就是婺剧。今年开始,除了婺剧,我们还有京昆剧目参赛。”范红霞说介绍,比如此次参加省赛,郑妍慈、郑诗晴演的就是京剧,“相关的剧本、音乐都是我们的老师改编或创作的。”
“从学生们的身上,我看到了希望。”范红霞说,“目前我们有效克服了地方剧的一些短板,像唱念甚至成了我们的强项。”
记者了解到,今年8月中旬,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戏曲表演)中,金华艺校郑妍慈和郑诗晴两位同学,凭借出色表现获得了京昆组第三名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