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华夏,赫赫文明。回首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无数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成果点亮了历史长河,从诸子百家带四书五经,从唐诗宋词到民间传说,点点星光终汇成文化星河,展现出独特的美感。现如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也日渐凸显,文化竞争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征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使命,在时代的变革中,它是我们既能保持自我,又能面对世界的重要标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意味着历史传统自信、文化价值自信、文化发展自信,意味着我们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信、信仰乃至敬畏。
文化自信,要寻根以加强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蕴涵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首要的就是完整、准确地认识历史,要善用辩证的眼光回望历史进程中的“正反题”,萃精华以传承、弃糟粕以发展,以“知源”促自信,进一步强化中国特色社会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要铸魂以坚定理想信念。文化自信既需要主观层面的认同,又需要对时代发展的认识,只有在历史的纵向比较和时代的横向比较中,以及对历史和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的把握中才能确立起来。《共产主义宣言》中“两个必然”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指出了共产主义理想的科学性及历史必然性。现如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时代的潮流正冲击着我们。如何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历史为我们选择了共产主义。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两个必然”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定要树牢全球意识,立忠诚笃信之志,奋楫时代风浪,扬文化自信之帆。
文化自信,要赋新以激活传承动力。习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民族复兴、文化复兴,其关键在于“兴”,而“兴”的关键在于继承和弘扬。要结合时代特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对其中格格不入的表现形式加以现代化改造,富之以现代气息,使其“活”化。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添之以“新茶”,根据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就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传统与当下接续、与未来相通,以独特内涵魅力,推动文化焕发无限活力,展现出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现在迈向未来、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强大力量。(作者:龙港市市委组织部 胡洁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