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营夜宿!在“瓯地文博之夜”与人文自然“零距离”接触-ku娱乐

扎营夜宿!在“瓯地文博之夜”与人文自然“零距离”接触
2022/08/31 13:11:00 编辑:李晓华 点击量:13281

      夜宿千年纸山,扎营海底隧道,体验东海贝雕,让躺着的历史“活”起来,让深奥的科学“动”起来……日前,由温州市瓯海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瓯海区博物馆承办的“瓯地文博之夜”强势“回归”,集“文物 非遗 旅游 研学”多元素为一体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沉浸式体验中了解历史与自然,与博物馆来一回“夜不归宿”“通宵达旦”的奇妙夜。

  在为期两天一夜的研学体验中,孩子们既可选择坐在潺潺溪山边听听纸山故事,感受四连碓造纸作坊群的千年智慧,也可与海洋生物“零距离”接触,探秘海底世界。“在海洋馆里,我看到了很多没见过的海洋生物,比如娃娃鱼、黄金蟒、海狗等,还知道了很多海洋小知识,比如说小丑鱼和海豚是共生关系,我感觉很有意思。”漫步在水母宫中,“小营员”许妍绘声绘色地说道。

  “这次活动不仅能让孩子更加沉浸地感受海洋世界的魅力,而且还能在里面和这些‘海洋朋友’过夜,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会是一个很特别的体验。”家长严女士表示。

  “如果把藏品当作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如何让高冷的文物‘活起来’,让冰冷的博物馆‘暖起来’,是我馆社会教育工作一直在探索的方向和目标。”瓯海区博物馆馆长施素娇表示。据了解,“瓯地文博之夜”是瓯海区博物馆于2017年推出的社会教育活动,也是该馆在社会教育工作上不断探索创新形成的文化品牌。活动面向青少年群体,融汇博物馆内可移动文物与博物馆外不可移动文物,设置夜宿展馆、夜间观展、夜场体验的两天一夜的课程体验,市民可以在博物馆内搭帐篷夜营、打卡研学点、学习瓯越文化、体验拓片等传统工艺,全方位、零距离地接触文物、解读历史。

  这种形式的“瓯地文博之夜”为可移动文物注入更多的解读方式,让不可移动文物走入更多人的视野,形成了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与参观者三者之间良性的交流互动,不仅让“束之高阁”的展柜文物走进市民心中,变得不再高冷;也让深处野外的摩崖题刻、古桥、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揭下神秘面纱,逐渐走入市民视野,真正实现让文物“活起来”,改变了公共文化单位单向输入的文化教育模式,成为我市中小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c”位渠道。

  截至目前,“瓯地文博之夜”已开展九期,参与市民达到3.1万余人次。未成年参观人次也逐年上升,2017年未成年参观8000人次,2018年未成年参观14000人,2019年未成年参观18000人次。

  下一步,该馆将打包“瓯地文博之夜”延伸研学课程,使博物馆社会教育的价值落地到各个文化旅游产业实体项目,打通文旅产业文化活力经脉,促进“博物馆 ”模式多元化,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使“瓯地文博之夜”成为温州研学必点“曲目”。(浙江之声记者林璐茗、通讯员张心怡报道)

分享
ku娱乐的友情链接: | | |
 浙江之声频道ku娱乐的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ku娱乐 copyright 2011
浙江新蓝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提供ku娱乐的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